金融服務金融科技創新與監理的平衡

從歐美、中國、非洲近年的金融科技經驗來看,台灣正走在「行動金融」與「互聯網金融」兩者間的道路。本文提出三大建議,供台灣的監管者、傳統金融業者及金融科技新創業者共同思考,如何在創新與監理中找到平衡。
金融科技方興未艾,除了帶動經濟的轉型與變革,同時也為金融體系帶來新的風險來源,以及新的風險傳遞途徑。沒有人確知,透過新科技進行的金融服務,在實現跨時空、跨維度的價值交換的同時,會在何時、何處產生風險。而這對於監管者與受監管的業者而言,都是極為巨大的挑戰。

全球課題要有在地解答

在此前提之下,其他國家是如何思索自身金融科技發展監理定位的呢?

歐美強調智慧加密金融
歐美已開發市場,由於科技發達,資本市場結構成熟,因此更強調如何才能透過科技來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並降低金融市場的整體交易成本。而在發展上,可以看到公私部門都非常重視「智慧加密金融」(smart and crypto finance),也就是透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發展智慧化資產管理、虛擬貨幣與區塊鏈,一方面強化支付系統與資本市場基礎設施的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確保「監管科技」(RegTech, regulatory technology)應用得以發展,讓諸如洗錢防制及市場揭露等機制能高效率執行。
而以法治監理而論,由於這些國家金融法規與風險防治體系已臻成熟,變革的重點通常不在於制定新的法律規範,而在於確保既有的監理體制能夠兼容並蓄,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