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 透過收購尋求成長

我們所常聽到有關於成功的企業收購之金玉良言,可說是十分簡短:儘量使收購案的規模較小,並且使它們較具綜效性。然而,若企業只憑此一面之辭,可能必須承擔完全錯失具有價值的策略性機會之風險。我們歷時年餘的研究計畫顯示,企業可追求非綜效性的策略而獲利。事實上,我們的研究也發現,有一群產業各異的公司──包括電熱公司(Thermo Electron)、莎拉李食品公司(Sara Lee)、克杜瑞公司(Clayton Dubilier & Rice)等,均已藉由從事非綜效性的收購,而獲致戲劇性的成長,並且維持每年18% 至35% 的 報酬率。

我們所發現的這二十一家成功的收購者,可分為兩大類:多角化的公開發行公司(public corporate),與像是從事融資收購(leveraged buyout ,譯註:又稱為槓桿收購,簡稱為LBO)業務的資融公司。就像是其他產業一樣,我們選擇研究從事融資收購業務的公司,是因為我們看到它們所出的競標價格,比公開發行公司所出的價格還高;接著又在未與其他行業產生綜效的情況下,仍創造出相當大的報酬率,此點令我們大惑不解。我們把從事融資收購的公司之作法,與這些成功的多角化公開發行公司相較,卻赫然發現,它們的營運原則卻極為相似。

然而,許多企業中的策略幕僚,並不相信追求非綜效性的交易仍可成功地獲利。就我們的觀點而言,他們的猶豫肇因於對當今的非綜效性收購者之營運手法,存有基本的誤解。第一個誤解是,這些資融公司端賴市場時機來以低價購買資產(轉手再以高價賣出)。事實上,我們發現,資融公司實際上所支付的價格,要比市價為高;此一作法與其他的收購者並無二致。

第二個誤解則是,高度的財務槓桿乃是用於磨練經理人員。事實上,在我們的研究當中發現,資融公司為了避免失去彈性,往往會蓄意地努力防止高度的財務槓桿箝制了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