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技術 非物聯網不可

物聯網現正風起雲湧,儼然成為網路發展中的第三波浪潮。1990年代興起的固網讓10億使用者連上個人電腦,2000年代的行動網路則讓20億使用者連上智慧手機(正在邁向60億),而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則預期在2020年之前將280億「物件」(“things”)連上網,從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錶到汽車、家電和工業設備,影響範圍遍及各產業與區域。

我們在高盛(Goldman Sachs)看到許多觸媒正在將物聯網從「未來的專業術語」(futuristic buzzword)轉變成「事實」。連結各項裝置的感測器、處理能力及頻寬成本已大幅下降至足以引發廣泛的開發,而一些創新產品,如健身追蹤器(fitness trackers)和谷歌的Nest恆溫控制器(Google’s Nest thermostats)正在將物聯網的潛力展示給消費者與企業看。另一方面,企業結盟亦逐漸成形,目的在於建立必要的標準,將五花八門的裝置以更緊密的方式整合在一起。

即使這些助力能夠讓物聯網化為可能,但物聯網的長久成功卻必須取決於使用案例(use cases),這些案例要能實現連結數十億裝置的經濟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