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台灣社會企業三大趨勢
隨著「社會企業」這個名詞慢慢地進入台灣社會,趨勢也慢慢浮現:一、農業相關的社會企業成為主流;二、愈來愈多的年輕世代成為社會企業創業重要力量;三、許多社會企業展現了台灣特有的中小企業家精神,正在重塑本地社會服務與商業市場樣貌。
儘管早在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Yunus)就在家鄉孟加拉成立了「鄉村銀行」(Grameen Bank),成功在全球點燃「社會企業」(socialenterprise)的觀念火種;然而,在台灣,人們對社會企業的認識仍非常淺薄。
2007年8月,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與知名作家王文華共同創立了「若水國際」,宣布要投資社會企業,引發社會共鳴,一年之內湧進212個社會企業提案,是社會企業的概念為台灣社會認識的重要起點。
「什麼是社會企業?」首先,社會企業往往因為社會弱勢需求,或是某一種理念而成立,與一般企業是因為市場需求成立的動機大不相同;其次,由於成立的宗旨是為了社會價值,而非獲利,所以經營的形態上經常不追求「規模」、「成長」以及「效率」。這些與傳統企業不同的做法,讓一般大眾不是那麼理解社會企業。
時至2013年,儘管「迄今人們對於社會企業仍有很多的誤解,」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祕書長、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哲生表示;然而,台灣社會企業已然與五年之前有很大不同。
台灣第一個研究社會企業的學術社團「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在這四年之間,累積了超過四十個研究個案,社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