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力品牌+服務=競爭力

台灣從1990年代就開始談論所謂「競爭力」的問題,但近幾年來,台灣產業的轉型似乎並不成功。本刊專訪曾任經建會主委的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添枝,請他從總體經濟發展的角度,談談台灣競爭力的問題在哪裡,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決困難或挑戰。
台灣從1990年代就開始談論所謂「競爭力」的問題,但近幾年來,台灣產業的轉型似乎並不成功。本刊專訪曾任經建會主委的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陳添枝,請他從總體經濟發展的角度,談談台灣競爭力的問題在哪裡,應該如何做,才能解決困難或挑戰。以下,就是經過整理編輯的採訪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台灣競爭力的發展有什麼盲點?

陳添枝答(以下簡稱答):台灣大概從1990年代就開始談到競爭力的問題,注意世界各種競爭力指標,甚至當作施政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但我們只學到了表象。直到最近幾年,我們才注意到有一個最大的盲點,就是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問題,也就是在全球經濟市場上如何自我定位。

我們過去的經濟發展經驗,基本上是成本競爭的模式,以成本優勢,在世界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以效率做為競爭最重要的籌碼。到了1990年代中期,尤其在中國大陸崛起之後,企業就把工廠搬過去,利用那裡的勞動力,也就是利用對外投資的方式,繼續採用原有的模式,進行效率的競爭,但這條路也會走到盡頭。

上述的做法之下,台灣產業其實並沒有轉型。我們大概是從1986年之後,引進了一些比較高科技的製造業,像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