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企業競爭方式的簡史

企業競爭方式的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ays Companies Compete

企業競爭方式的簡史

自十九世紀末開始,企業競爭的方式產生過五種不同的運動。第一種是效率。這是籌組企業的最初目的:用最節省的時間、原料與勞力,促進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把企業轉換成效率科學的嘗試,也被稱為「泰勒主義」(Taylorism),標誌著這股運動的高潮。很多企業仍然用這種方式競爭,泰勒主義的後繼者也不斷出現,包括商業流程再造與精實生產。

第二個運動是規模,這與效率的關係密切。也就是企業利用規模經濟,產生更低的單位成本,讓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定價更有競爭力。這個運動在1970年代獲得重大的推動助力,因為當時「經驗曲線」的地位,從原本的製造層級,躍升成為公司董事會採用的策略工具。整個二十世紀中葉,規模運動驅動產業的整併與全球化,目前在許多產業仍是如此,例如鋼鐵、航空、製藥與電信業。

規模與效率主要是以更低的成本來競爭。在1980年代初期,全球舞臺出現一種新的競爭方式:品質運動。愛德華茲.戴明(W. Edwards Deming)把品質當成最重要的原則引進日本,戴明因此而被奉為大師。許多人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經濟地位上升,歸功於日本產品品質大幅改善。象徵品質優良的「美國製品」,被「日本製品」取代。「品質免費」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