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史丹利:策略拼圖練就百年工具機霸主

史丹利:策略拼圖練就百年工具機霸主

史丹利:策略拼圖練就百年工具機霸主

TobinCStudio/shutterstock

史丹利(Stanley)是全球最大的工具龍頭,一路併購、百年成長,從核心到多角化之間的探索與擺盪,是「策略拼圖」的運用典範,值得企業決策者的深思與參考。

創業起家到冠軍企業

弗雷德里克.史丹利(Frederick Stanley)跟弟弟在1831年製造門閂及門把五金起家,於1852年合併旗下工廠,與其他五名股東共同成立史丹利工廠,成為美國早期數百家同業公司之一。弗雷德里克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聘雇了威廉.哈特(William Hart),創立30年後由哈特接手董事長。

哈特任內29年推動了生產機械化、降低成本,開發鍛鐵冷軋,產品多樣化,並創新開發專利,如滾珠軸承。從南北戰爭開始到一戰結束,公司營收成長近23倍。後續由兒子及女婿陸續接手,哈特家族掌權的40年,將史丹利打造成家飾五金領域之冠軍企業,奠定了史丹利品牌的百年基礎。

1920年,史丹利與創辦人表弟所創立的量測及手動工具製造商「The Stanley Rule & Level Company」合併,共同成立新公司「Stanley Works」。合併股權稀釋後,家族決定交由專業經理人接手。二戰後的戰後重建提升了對建築工具的需求,史丹利也開始產品多元化收購,進入彈簧螺絲、窗簾五金、門窗製造領域,公司業績順水推舟成長。

1966年是重要轉折點,該年公司上市後,Donald Walter Davis Jr.上任,是繼哈特後公司歷史上另一個重要人物。他重新聚焦,將非戰略或營運不佳的部門出售,配合戰後嬰兒潮的興起,進入自己動手DIY市場,專注在手工具領域,進行超過25項重大收購,並改變了公司不舉債的傳統,開始貸款投資新廠房。公司在1986年高價收購台灣手工具公司七和工具(Chiro)以進入環太平洋市場,也獲取了冷成型鍛造技術。聚焦成長將史丹利帶入另一個高峰,1987年的營收約17.6億美元,市值約11.1億美元。

禿鷹突襲到世紀併購

1989年業績創歷史新高,隔年開始的經濟衰退導致業績大減,也引起了家居五金用品的紐威(Newell)的興趣。紐威從1960年代末以來已經收購了20多家企業,習慣爬行收購,先收購少量股權再公開收購。在兩年的友好談判無疾而終後,1991年紐威在市場直接收購股權,史丹利以訴訟技巧及在地總檢察長的支持下提出起訴,雙方和解告一段落。紐威收購史丹利不成,轉向投資百得(Black and Decker)15%的可轉換優先股,價值1.5億美元,但被限制10年內不得收購,讓債台高築的百得可以還債,也防止紐威成為披著羊皮的狼。百得成立於1910年,是電動工具領域的冠軍企業。

2004年,史丹利開始多角化收購,進入工業工具與安全解決方案,目不暇給地收購了眾多標的,2008年時,電子安全業務即貢獻了34.1%的營收。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風暴,史丹利因為安全業務沒有受打擊,但百得固守電動工具及工業緊固技術,深受影響。2009年,史丹利同意以35億美元的全股票收購換股百得,雖然百得營收為史丹利1.3倍,但史丹利得利於多年來的重組,經營績效佳,市值相當,合併後主要由史丹利體系主持,宣告後雙方股價上漲。這次交易也代表受到房地產行業崩盤的打擊,即將迎來的行業整合浪潮。史丹利股東持有50.5%,百得享有22.1%之溢價,持有49.5%。這個里程碑交易,成就了84億美元的巨頭企業。

大併購潮與墜落

2009兩者合併後,「Stanley Black & Decker」( SBD)成為工具機全球霸主,雙方在成本、銷售,及基礎建設產生巨大綜效,不僅承受經濟衰退的衝擊,還比以前更強大。隔年開始,每年大量併購工業及工具機品牌,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資料,2009年合併後共有28筆併購交易,超過103.1億美元。適逢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居家工作讓人們對工具機的需求激增,SBD於2021年時達到市值高點的356.4億美元。

當初探索多角化的團隊成員紛紛退休後,新團隊採取新策略。安全部門多年仍不見起色,到了2020年仍僅為19億,約占整體145億美元的13%,於2021年12月8日,以32億美元出售給Sercurtias AS。2022年3月起,SBD股價暴跌,從高點180美元跌到最低67.7美元。高通膨影響了供應鏈及原料成本,壓抑房地產及DIY市場,惡劣天候影響戶外產品割草機。需求與供給兩端雙殺,導致獲利大幅下滑。公司宣布40億元股票回購計畫,並回歸核心業務,專注工具機及戶外領域。目前SBD營收157.8億美元,市值138.7億美元。

學習點

龍頭企業通常都是從小型的隱形冠軍階段開始成長。成長方式可以多元:考慮內部或外部成長,乃至於不同區域成長;其中,併購是必要的成長手段。成功的企業併購需要審時度勢,不只要考慮企業內部資源與策略,也需要配合外部的行業結構,行業成熟度與競爭程度,順水推舟。發展核心競爭力是成長策略的基礎點,是保持核心專注,還是多元化探索?各家說法不一,從百年企業發展史來看,這通常是一個策略擺盪的過程,併購也是用來回歸核心,或多元發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史丹利就是一個典型個案。從五金起家,行業成熟後,合併手工具及量測工具,擴大成為冠軍企業。遇到成長瓶頸後,延伸多角化及海外收購,失敗收場。搭上戰後嬰兒潮的DIY大趨勢,順勢水漲船高。成長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重壓不相關的多角化收購,但本業基因太強,雖然短暫避過疫情影響,仍無法發展出另一個核心。與百得的歷史大合併,成就了工具機龍頭的地位,但新業務發展停滯不前的事實,還是讓他們出售了買進來的安全業務,回歸核心。百年歷史,一直在回歸核心與多元間擺盪中成長。

要推動併購,要先有明確的企業策略,而「策略拼圖」則是銜接策略與交易之間的關鍵。需要依據願景,形成戰略圖像,引導戰略作為,陸續拼出事業板塊。然而,不同的領導者,會有不同的願景及策略拼圖,因此策略的連續性,是執行成長策略的關鍵。穩定的經營權,才有連續的策略布局,成就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