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空運樞紐潛力!桃機論壇邀百位專家,共商如何迎戰容量、時間帶與旅客體驗挑戰?

解鎖空運樞紐潛力!桃機論壇邀百位專家,共商如何迎戰容量、時間帶與旅客體驗挑戰?

2025桃園機場論壇與會貴賓合影。(照片來源:桃園機場)

全球航空業正經歷疫後轉型與升級浪潮。該如何透過基礎設施、智慧科技與服務重振機場經濟,帶動旅客體驗永續成長?2025桃園機場論壇匯集產官學研超過百位代表,一同找出最佳解方。

【Sponsored Content】在創新、智慧、永續浪潮推動下,全球航空業正面臨市場轉型挑戰。為了掌握最新趨勢、推動變革,並提升旅客服務滿意度,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舉辦2025桃園機場論壇,邀請超過100位國內外產官學研代表,展開一系列專題演講,並進行深度對談與交流。

復甦超前!桃機客運量逾疫前九成六

交通部常務次長林國顯開幕致詞時指出,原先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國際機場協會(ACI)預測,全球航空業一直要到2026年才能恢復至疫情前水準,但桃園機場今年前三季客運量達3522萬人次,將近疫前水準96.5%,由於桃園機場是北美旅客中轉東南亞的樞紐機場,為提升旅客便利性,今年9月起加拿大旅客也開始比照美國,實施來台轉機旅客一站式安檢(OSS)程序,預估可節省轉機時間達一小時。

桃園國際機場公司董事長楊偉甫則表示,此次論壇以「重振機場經濟」為主題,結合航網經濟、旅遊體驗兩大議題,採用綠建築、智慧管理系統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北登機廊廳等建設也將自今年底起陸續落成啟用,不只是邁向環保的重要里程碑,也將提升營運效率和服務品質,希望透過國內外專家交流分享激發創新,共同促進全球航空產業的永續成長。

內圖

桃機客運量復甦達96%,林國顯強調「一站式安檢」節省轉機時間,更展現臺灣空運樞紐競爭力。(照片來源:桃園機場)

基礎建設與時間帶分配,成亞太航空業挑戰

而後由國際機場協會亞太與中東區總監Stefano Baronci以亞太地區航空業的復甦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講。他強調,全球航空業的重心正轉向亞洲,需要各國政府和航空業攜手,才能解決基礎設施、機場容量管理與時間帶分配挑戰。

在基礎設施方面,Baronci認為,亞太地區急需新建基礎設施、增加機場容量,才能應對未來需求。一項針對佔區域總運量三成的主要機場分析顯示,它們正進行前所未有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旅客體驗提升,但必須注意的是機場是長期、資本密集型投資,千萬不能只是採取短期應對措施。

內圖

Baronci提醒亞太航空需突破容量與時間帶瓶頸,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與公平分配制度。(照片來源:桃園機場)

因此,優化現有機場容量是當務之急,而時間帶分配是核心機制,它決定在時間帶壅塞機場中,服務能量如何被航空公司所分配,而亞太地區是繼歐洲後的第二大雍塞地區。現行的時間帶分配基本設計仍沿用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在1974年所制定的規範,航空公司必須使用分配給它們時間帶中的八成,才能在下一次時間分配保留原有時刻。

Baronci認為,只衡量時間帶利用率太過狹隘,還必須把公共價值,也就是航空服務為社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納入考量,並確保分配系統公平、高效率、符合公眾利益。

重塑旅程、提升效率,泰國機場翻新體驗

在機場經濟逐漸復甦的同時,各國也積極投資現代化設備,提升旅客舒適度。「機場翻新不只是基礎設施升級,更要重塑每一位旅客的旅程,從踏入航廈到登機回國的每一個時刻。」泰國機場集團代理總經理Paweena Jariyathitipong強調,該公司透過創新設計、先進技術、改善客流,彰顯泰國熱情、好客的特質。

其中在效率層面,有鑒於尖峰時刻大排長龍隊伍,嚴重影響旅客滿意度,泰國機場集團重新配置安檢區,追蹤航廈內旅客動線,進行營運與資源分配,並鼓勵旅客辦理自助行李托運與報到、推動生物識別系統,即便面臨數據隱私法、簽證限制等挑戰,目前種種措施已將旅客海關檢查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2分鐘。

內圖

Paweena以創新設計重塑旅客體驗,從安檢效率到空間翻新,實踐泰國成為亞洲樞紐願景。(照片來源:桃園機場)

​而在舒適與創新方面,泰國機場集團正在提升機場設施的服務質量。以曼谷蘇凡納布機場(BKK)為例,落成啟用迄今已19年,要全面翻新並不容易,但仍在航廈維持正常營運的同時,翻新候機區,增加充電站、工作空間、休息室、會議空間、餐廳,滿足不少商務客需求。

此外,蘇凡納布機場空間也進行重新配置。Paweena指出,過去候機區充滿商店、餐廳等設施,雖然為泰國機場集團帶來可觀收入,卻也犧牲旅客舒適度、自由活動空間。因此,該公司已從特許經營商收回53%區域,把空間還給旅客。

Paweena表示,泰國政府在20多年前提出成為航空樞紐的願景,但目前只有3%~6%旅客是轉機客,期盼藉由第三跑道,以及規劃中的第四跑道建置,使泰國能成為真正的航空樞紐。

樞紐機場連結性,如何驅動經濟成長?

而後全球旅遊數據公司OAG亞洲區總裁Mayur Patel分享航空的連結性如何驅動機場業務與經濟成長。他分析,機場的挑戰很多,包括如何增加新航線擴大對外連結、吸引新航空公司進駐、保持盈利能力、創造更多收入、提升服務品質等。

若能將這些挑戰化為前進動能,就能進入中轉市場。Patel舉例,美國到英國的航運市場中,約有46%旅客會進行一次中轉,而在亞洲,香港、新加坡、杜哈、桃園都是成功的樞紐機場模式。

內圖

洞悉航網連結決定城市競爭力,Patel觀察桃園具有轉機的優勢,強調簡化客流與在地零售共榮,可讓機場成為經濟成長的起點。

香港、新加坡在地市場不大,但因國內人口高頻率旅行強度,使其在航空業具有影響力,並成為長途轉機市場的領航者,擁有高比例轉機旅客。而杜哈有90%旅客是轉機客流,高度依賴政府所持有的卡達航空,產品與服務設計專注在連結全球的轉機需求。

而桃園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將北美客流轉運至東南亞的能力,規劃中的第三航廈將能更促進這種轉機客流的連結。

展望未來,機場如果要因應未來擴大服務能量,Patel認為必須做到三件事。首先是簡化客流,包括快速通關安檢、自助報到,導入生物識別技術,或以數位標示牌取代固定顯示器。

其次是加強零售服務,和更多品牌合作、創造在地體驗,吸引轉機客未來以遊客身份再次造訪。同時,機場和航空公司也必須推動數位化,將其深度嵌入既有服務中,才能在未來的機場經濟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