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台積電熊本設廠啟示錄!企業海外投資,有賴政府助攻

台積電熊本設廠啟示錄!企業海外投資,有賴政府助攻

台積電熊本設廠啟示錄!企業海外投資,有賴政府助攻

台積電能得到多方關愛的眼神,眾多中小企業要跨國發展,有賴政府助攻(圖為台積電熊本廠);遠見雜誌提供。

農曆春節過後,台積電日本熊本廠(JASM)開幕,便一直是科技產業界的熱門話題。熊本廠於2022年4月動工,20個月後便舉行盛大的開幕典禮,並計畫在今年底正式營運量產。

提到熊本廠興建進度的高效率,必然會聯想到美國的亞利桑那廠。美國廠比日本廠早一年動工,但興建期程一再延宕,4奈米製程的量產時間,也將自今年底延至明年。企業海外投資學問很大,即使是半導體產業王者如台積電,也得入境問俗,不然就容易吃悶虧繳交額外的學費。

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後,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決定是否要跨出國門,進行海外投資。在投資前,要先掌握地主國的經濟狀況與資源條件,分析當地環境的威脅與機會,以及自身的劣勢與優勢。

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適合發展什麼產業,主要是由該國的「要素稟賦」與「要素密集度」來決定。所謂「要素稟賦」,是指一個國家擁有資源的多寡;「要素密集度」則是指一種產品所需的生產要素。

簡單來說,要到海外從事製造,就要掌握地主國當地的資源;若要從事銷售,就要了解地主國的市場。入境問俗,了解當地的資源與市場,是國際投資重要的起手式。

近幾年跨國企業紛紛自中國移出,前往至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過去20年盛行的全球化架構,逐漸轉型為區域化供應鏈,儘管成本增加、效率較低,但為了加強企業的經營韌性,也不得不然。

這幾年,台灣的經濟表現優異,但五缺陰影始終揮不去,尤其少子化造成勞動力短缺,更讓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壓力倍增。台灣已進入開發國家之林,產業政策也要重新盤查,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或企業要根留台灣,以維持整體經濟的競爭優勢;至於中低階產品或高耗能、附加價值又低的行業,就必須輔導轉型或外移,甚至逐步淘汰。

我多次建議政府應成立跨部會專職單位,協助企業向外發展,目標是在多個海外據點複製「新竹科學園區」,鼓勵台商揪團跨國投資設廠,延續供應鏈優勢,更是國土的延伸。

1994年,新加坡與中國政府洽談成立的「蘇州工業園區」(SIP,全稱為「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的模式,便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

蘇州工業園區面積278平方公里,由中國和新加坡多個企業合資成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組成園區管委會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所在地區的鄉鎮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2019年,園區內更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

儘管在國際上,台灣官方角色無法像新加坡政府這般揮灑自如,但我們仍應積極與主要經貿往來國家的政府,溝通協商各項投資獎勵等相關優惠措施,如洽簽避免雙重課稅等協議,協助有意向國際發展的台灣企業降低投資障礙。

跨出台灣、邁向國際是必走之路

回到前面提到的台積電效應,熊本廠發展順遂,關鍵是有SONY這個大客戶,而SONY又是JASM的合資伙伴。熊本廠獲得日本政府巨額補助,排除投資路障,產品又有確定的去化管道,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全。

台積電熊本一廠獲得日本舉國上下的祝福,招募到足夠的人力,廠房興建及未來的營運,都一路開綠燈。但是在歡騰氛圍中,不要忘了,日本是全球高齡化、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人力短缺更居已開發國家之最。

此外,今年元旦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強烈地震,2025年世界博覽會將在大阪舉行;不論是災後復建或舉辦國際大型活動,都需要投注政府和民間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會吸引媒體及整個社會的關注度。因此,將在今年底啟動興建的台積電日本二廠,恐怕很難再複製熊本一廠的奇蹟。

台灣少子化已是台積電維持優勢的罩門,若要保住半導體盟主地位,跨出台灣、邁向國際,是必須要走的路。台積電有強大的先進製程護身,能得到多方關愛的眼神,台灣眾多中小企業要跨國發展,就有賴政府助攻,協助掃除海外投資的障礙了。

(本文為郭智輝博士口述,吳光俊撰文整理;轉載自2024.3.5《遠見》;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