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副教授,與人合著有《幸福花錢:聰明花費的科學》(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 Simon & Schuster, 2013)一書。
擁有最佳機會,來評估做善事的效果。
這是自然的趨勢,已經過長期研究的多次證實:當你看到一位以前不曾看過的人,最先注意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對方的種族。
一家主題樂園業者努力想解決目前經營上的困境,準備與團購網站合作,好好衝刺門票的銷售量,卻沒想到有人另有顧慮,提出網路團購的後遺症,最後陷入左右為難的抉擇:如果只顧眼前的獲利,會不會落到得不償失的後果?
優秀的經理人擔心顧客等待時間太久,但其實,若讓顧客了解有人正在為他們做事,就較能忍受等待,而且往往更珍惜他們得到的服務。
發現:善於巧言閃避問題的人,比口才略遜、誠實答問的人,更能獲得欣賞和信任。
我們的史前祖先成天都在尋找食物和進食,這個本能顯然能帶來很多好處。今天,這種本能依然強大,只不過我們這數十億人已不必再大費周章,只要花幾分鐘到商店,用微波爐加熱餐點,就可以滿足需求了。我們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又有多餘的時間,因此愈來愈常搜尋和消費「概念」,為這股驅動力尋找心理出路。 概念消費(conceptual consumption)強烈影響實體消費。「輸人不輸陣」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勞動不僅是意義重大的體驗,而且是可以用來行銷的。速成的蛋糕調和烘焙材料在1950年代推出時,家庭主婦起初相當排斥,因為做起來太容易了,對她們的勞動價值,似乎是一種貶抑。但是,製造商改變配方,使用者必須另外加蛋才能烘焙,市場接受度就急遽增加。增加勞動量,讓工作更費力,反而更受歡迎,雖然有些諷刺,卻是不爭的事實。
公司發放獎金的目的之一,是讓受獎員工高興。但我們的研究顯示,員工如何花用那筆獎金,才是影響他們快樂程度的關鍵。我們發現,人們花錢買新衣服、電視機、iPod音樂播放器等東西時,並不會真的覺得更快樂。但他們若是把意外得到的獎金分送一部分給別人,即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自己往往會更快樂。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