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佛萊契學院(Fletcher School)講座教授,本文根據作者最新著作《做出判斷:促進經濟活力的明智金融運作》(A Call for Judgment: Sensible Finance for a Dynamic Economy)撰寫。
金融業能健全運作,資本體制才能繁榮。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讓業者能依個案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判斷力。然而,統計模型這類機械化的決策工具,原本是用來輔助的,後來卻限制了決斷。現在,該是改變現況的時候了。
每一年,全美總有成千上百位人士前仆後繼地開設新公司,準備加入創業家的行列。其中不乏「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案例,公司業務還來不及起飛就宣告倒閉了。還有不少公司一開始即接獲如雪片般飛來的訂單,業務快速成長,惟好景不常,撐不了多久就收攤了。以下是兩個實例。
針對特定事業進行廣泛的研究及規劃,在現今商場上是很常見的事。儘管如此,新創事業卻不適用此一模式。一般創業者既無充裕的時間及足夠的金錢,供他們一一訪談潛在客層中各部門的人士,更不用說花時間與精力去分析替代性商品,重新組合競爭者的成本結構,甚或預先擬妥多個以不同科技發展趨勢為背景的競爭情境。事實上,做太多的分析反而有礙業務發展。待人們對某個商機完成全面性的調查後,該商機可能早已成為過去式了。又比方說,把城市地圖及餐廳指南製作成光碟片,在一月份推出可能會造成轟動,若延至十二月才上市,則極有可能變成乏人問津的滯銷品。
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像今天一樣的時代,有如此多的人在讚美創業精神、研究創業行為,甚或投身創業的洪流中。商學院的學生紛紛選修探討創業的課程。許多擔心爬不上金字塔階梯的經理人,也決定離開現職,一心想要建立一個專屬自己的職業生涯階梯。連政府官員亦不例外。過去,他們一向仰賴大企業為這個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好帶動經濟的成長。如今,政府官員已把希望放在新創事業的身上。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