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特質領導人的特質

領導人的特質

領導人的特質

Alenavlad/shutterstock

企業管理探討產銷人發財資各領域的專業知識,幾乎已到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地步,唯獨對成功企業的研究,似乎仍屬於「形而上」的抽象程度。歸納其因,可簡化為企業領導人的特質。尤其在管理教育和管理知識普及後,「領導」二字人人琅琅上口,但「領導」究竟要具備什麼條件?

依據學者研究,權力的來源大致可分為法定權力、強制權力、獎賞權力、專家權力,以及歸屬權力(又稱參考權力)等五種;組織領導人制度性的權力來源,多屬於前三類。但實務上,常可看到不少居高位者並不具有「領導」能耐,以古人的話語來形容,就是「德不配位」。

但是我們也常發現,有些人沒有制度上的正式頭銜,卻具備「歸屬權力」(referent power)——因個人特質獲得組織成員尊重,而產生領導效能的人——是眾人心目中一呼百諾的精神領袖。

企業經營不同階段,需要不一樣的領導人特質

企業草創階段,領導人需要有大開大闔的氣度,當組織規模日益龐大,各項機制漸趨完善,專業管理團隊的份量日益加重。太平盛世不需要領袖群倫的領導人,反而是能維持組織穩定運作的管理幹才更吃香。然而,組織一旦遇到亂流,不論是內部因素或外在環境的劇烈變化,原本穩定的結構受到衝擊,此刻便有賴具備領導特質的人物力挽狂瀾,將組織拉回到穩定發展的軌道。

具實務、有戰功的領導人,比較不會把組織帶到未知的風險境界。有的人善於譁眾取寵,就像是萬人迷般,所到之處充滿歡樂,我稱之為「福委會主委」型的人物;但是這樣的特質,能否帶領組織成長發展,甚至在應對變局時,扛得起重責大任、扭轉頽勢,頗令人擔憂。

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下,「福委會主委」型的特質特別受歡迎,漸漸地,很多人會忘了「做實事、卻不討喜」的可貴。

民主制度以投票選舉產生領導人,候選人當選後,第一任通常會先推出一些美味可口的政策討好選民,以追求連任,等連任後,再推動較長期且較具前瞻性,但當下未必受歡迎的政策。

具領導特質的人知道要為所當為,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人

日前有機會遇到明年有志大選的候選人,我便直言建議,政策擘劃不該只看四年、八年,而要看未來16年,甚至30年長期的社會發展趨勢。比方當今的少子化危機,早在20、30年前,就已在預測之中,但因時任領導人的短視政策,甚至漠視趨勢演變,才有今天的苦果。

未來台灣的領導人必須有經驗、有專業,才能帶領台灣審慎安全地往前走!眼前喧嘩式,或是捉人語病、小辮子的人,或許能一時吸睛,但終究對台灣社會,是不宜且危險的行徑。

有勇氣推動正確但當下不受歡迎政策的領導人,不在乎萬人迷的光環,甚至會因此招惹不少民怨。但是具有領導特質的人知道要為所當為,一肩扛起,不能把問題留給後人去承擔。

(本文為郭智輝博士口述,吳光俊撰文整理;轉載自2023.11.15《遠見》;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