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決斷差錯誰之過?

金融業能健全運作,資本體制才能繁榮。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讓業者能依個案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揮判斷力。然而,統計模型這類機械化的決策工具,原本是用來輔助的,後來卻限制了決斷。現在,該是改變現況的時候了。
現代經濟能創造空前、普遍的繁榮,是許多人各自發揮才能與進取精神的結果,而不是盲目地奉行少數人的命令。現在,個人自行判斷、自主行動的程度之高,是以前無法想像的。這種將工作人性化的做法,許多人都非常珍惜,認為這跟工作為我們帶來的物質享受一樣有價值。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愛德蒙.菲爾普斯(Edmund Phelps)在2006年的得獎演講中就說,活絡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帶來的最大好處,是提供更多有趣的工作,而不是更多休閒的機會。

這種自主判斷與行動,我稱為「冒險經濟」(venturesome economy)。但這種冒險經濟的勝利,並不是絕對的勝利,也不應該是。沒錯,由上而下的蘇聯式巨型企業管理方式,在蘇聯解體後崩潰,的確讓好幾百萬人從愚蠢無益的辛勞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我們都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逆向行車,這仍是好事一件。iPhone、iPad,以及相關應用程式的設計者,大小事務都聽從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指令,而蘋果的消費者與股東都因此受益。一方是由上而下的指揮控管,另一方是個體的自主判斷與行動,兩者之間的適度平衡,永遠是社會與組織面對的難題。但至少我們知道兩者的衝突,而且已累積一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