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運轉的商業環境中,不但商品周期變短,連主管的升遷和輪替都變得更快。
當晉升為主管時,什麼能力最重要呢?當然是迅速聚攏人心、帶領團隊向前的能力。本書集結全球頂尖的管理刊物《哈佛商業評論》的經典文章,提供主管一個全方位的學習地圖,重點包括:

(1) 如何激勵人心:並非只靠晉升或加薪,讓員工覺得工作有意義更重要。

(2) 如何教導員工學習:聰明人往往自以為是,不易學習。

(3) 如何排除員工的失敗心態:這種心態是阻礙組織進步的最大障礙。

(4) 如何設立目標,以成果來管理:清楚目標,員工才能全力衝刺。

(5) 如何讓新進員工迅速上手:協助員工度過上任的適應期,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6) 如何建立公平的流程,讓員工心服口服地效力:員工並非只重視結果。

第一章

高績效領導力
Leadership That Gets Results

追求績效,是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因此,如何在你的領導下,讓組織獲得好的成果,就成了領導力的重大考驗。本文作者是暢銷書《EQ》的作者高曼,他在文中提出六種不同的領導風格,並強調績效最好的領導人,必須兼具各種領導技能,並適時轉換。

第二章

給重金,不如給重任
One More Time :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

別指望光靠著稱讚、懲戒,或是給獎金,就可以激勵員工;現在,你還要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有趣才行。也就是說,儘管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管理也很上軌道,待遇和福利更是不錯,還不如滿足員工內心一直渴望的成就感。
第三章

導致員工失敗症候群
The Set-Up-to-Fail Syndrome

員工的表現深受主管的影響,做得好時,主管的讚賞會鼓舞員工創造更好的績效;然而,當員工犯錯時,主管常不由自主的加強控管,表現出不信任,員工因此信心大減,甚至喪失獲取成就的動力。要化解此種「失敗症候群」,首先,主管必須能察覺它的存在,接著,主管與部屬必須進行坦誠的交談,最後共同解除此症候群。
第四章

搶救菜鳥經理人
Saving Your Rookie Managers from Themselves

你剛提拔一名表現優異的部屬擔任主管,接下來最重要的事,就是協助他避開新手主管常犯的錯誤。

第五章

傑出經理人怎麼做
What Great Managers Do

經理人帶人如同在下西洋棋。西洋棋的棋子每個都以不同方式移動,如果你不了解每個棋子如何移動,你根本無法下棋。同樣的,經理人要了解每個員工的獨特能力,才能讓團隊發揮最大效能。

第六章

建立公平的流程:知識經濟下的管理
Fair Process: Managing in the Knowledge Econom

當員工相信管理者的決策流程是公平的,即使他們不認同決策,也會致力落實。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多數組織缺乏公平的流程。其實,管理高層可以創造公平的流程,讓管理者維持誠信,也培養員工的信任。在知識經濟下,公平的流程便成為一項強大的管理工具。
第七章

教聰明人如何學習
Teaching Smart People How to Learn

為什麼組織中最聰明、最成功的員工往往是很差的學習者?因為他們極少失敗,因此沒有反省的機會。他們失敗,或只是表現不如理想時,可能展現出強烈的防衛心態。他們不會批判檢討自己的行為,只會將責任推到外在的人與事上。
第八章

你有多麼(不)道德?
How(Un)ethical Are You?

大部分的人會覺得自己是有道德的人,包括經理人在內。而且,經理人往往會因為不自覺的偏見,造成「不道德」的決策。本文探討四種偏見的來源,讓經理人可時時檢視自己的決策過程,減少不道德的決策。

第九章

打造團隊力
The Discipline of Teams

如果說,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率先提出以團隊為基礎的組織能夠創造高成效,那麼,卡然巴哈和史密斯就是提出具體做法來實踐杜拉克想法的人。但團隊並非萬靈丹,在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裡,團隊的運作就跟團隊要解決的挑戰一樣,都變得日益複雜,這兩位作者從績效的觀點來看團隊運作,發人深省,也說明了,高績效團隊和低績效團隊,差別在哪裡。

第十章

「管理」你的上司
Managing Your Boss

如果能在相互尊重、彼此了解的基礎上,建立與上司的關係,不管是你還是你的上司,都能創造出比現在更好的績效。

領導出更優秀的你 /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兼臺大創意與創業學程主任 李吉仁

  領導,可說是管理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但也是最難有系統化解答的課題,即使是關於領導的學術研究,也呈現非常多元的角度與分歧的觀點。

  早期的領導理論,側重以歸納的方法勾勒出成功領導人的共同特質,認為只要具有這些特質(例如:自信、高度熱情、誠信正直等),領導的成功率會較高;然而,實證上卻難以得到一致性的結果。其後,領導的行為理論開始盛行,認為領導者對團隊與對任務的關注傾向,將構成不同的領導類型,可能導致不同的領導績效。簡單的說,研究上主要是關切,人際關係導向的領導是否比任務導向的領導產生較高的績效。可惜的是,實證研究仍難產生一致性的結論。

  1970 年代末期,研究者逐漸理解到,領導的成效與被領導人及任務情境攸關,領導的情境理論因而產生。簡單的說,有效的領導來自於能夠針對被領導者與任務特質,採取合適的領導行為;有些情境需要採取較權威的領導,有些則需採取高度的授權。情境領導理論相當程度回答了一個關鍵問題,領導者需要(後天)學習不同的領導行為,以適應不同的領導挑戰,而非全然依賴(先天)的本能,可以成為常勝軍。

從明星球員,變成團隊教練

  及至90 年代,學理上對領導者的角色與任務,更加側重建立屬下對未來願景的認知,激勵屬下發揮潛能,以達成更高層次的績效。簡單的說,領導者的核心任務在「發展提升」屬下能力、而非「控制確保」績效達成。此一概念,實與彼得‧ 杜拉克(Peter Drucker)對經理人獨特任務的期許相契合。杜拉克認為經理人不同於組織內的其他角色,主要在於三件事:其一,經理人必須要能創造出組織綜效,其二,經理人要能調和行動在短期與長程的需要,其三,經理人要能發展培養未來的經理人。換句話說,經理人要能夠從過去的明星得分球員,轉換成發展團隊的教練,才能成為成功的領導人。

  這樣的角色期許,對許多經理人來說是困難的,因為,明星球員往往不會是傑出的教練,因為兩者所需的技能是不同的。除了技能不同外,經理人未必有足夠的誘因,努力發展屬下,畢竟組織愈往上發展,職位數目愈是相對有限,能力強的屬下愈多,豈不是構成未來的威脅。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完整配套的制度,管理者積極發展屬下的行為,僅會是口頭上的共識,絕對不會是整體的行動。因此,績效管理制度上,需要確實將發展導向的管理行為植入,才能讓經理人發展屬下的努力與結果,得到正向的績效肯定,從而形成組織發展的良性循環。

  若以領導的學理發展軌跡為背景來審視,本書所收錄的《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領導經典文章,不僅充分反映發展導向的領導思維,更補足了如何將理論思維轉化成領導實踐過程的(必然)缺口。

兼具理論與實務,提升領導效能

  具體而言,本書從高曼(Daniel Goleman)的六種領導類型與其所需的EQ 要素出發,強調領導人需透過自我發展,學習不同領導技能,以面對不同領導情境;接著,以雙因子理論聞名的大師,赫茲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文章,強調透過對工作內容更豐富的設計對員工的激勵效果;其後,再以三篇論文針對發展部屬經常會碰到的難題,分別從失敗與成功兩方面,提出有用的建議;接著,再安排《藍海策略》兩位作者針對知識型組織領導人,提示組織內部需建立溝通的公平流程(fair process)的重要性;後續再由專長組織學習的阿吉瑞斯(Chris Argris)與其他作者,提示領導者須了解人的學習盲點以及決策偏見,從而能夠有效導引優秀的員工學習發展,以及改正己身的決策失誤;接著,在以卡然巴哈與史密斯(Jon Katzenbach and Douglas Smith)的經典文章,指導領導者如何建構真正的高績效團隊;本書最後以變革大師,科特(John Kotter),教導經理人如何有效地與自己的主管共同發展更高層的績效,為這部領導人的專修課本畫下句點。

  領導,一向是《哈佛商業評論》的焦點議題領域,多數文章內容都是由實務界與學術界作者共同發展的成果,討論的議題不僅實務攸關性高,提出的建議也深具實用性。期望有志於成為優秀領導人的讀者,能因仔細品嚐這些經典文章,而能領導出更優秀的你。

 
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