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完全透明行不行?

現代提倡透明化的辦公環境,但其實,過度公開透明,可能有反效果。保留一點祕密,對提升績效來說,就跟保持組織透明化一樣重要。整體來說,組織若能適當平衡透明化和隱私,可兼得兩者的好處,得以促進創新和生產力。
「透明」(transparency)如今是管理上的口號,而我們不難理解這當中的原因。畢竟,如果大家做事公開透明,不是會更開放和負責任嗎?不是能更容易發現和解決問題,而且更自由地與別人分享資訊和好主意嗎?

幾年前,我開始尋找一些證據,證明透明的運作方式確實能改善組織績效。那時,無疑地,我是期望看到上述現象的。但在嚴謹的實地研究和實驗後,以及「臥底」研究者的觀察告訴我,實情並非那麼簡單。我的發現,與有關開放式工作環境的各種研究互補(見本期文章〈有「我們」,也有「我」〉〔Balancing“We”and“Me”〕),顯示提高工作環境的透明化,並不見得都是好事。保留一些隱私,跟保持透明化一樣,對績效來說,都是必要的措施。

這裡的矛盾是:雖然公開透明,確實有助於減少浪費、促進協作和共同學習,但過度透明可能引發扭曲事實的行為,以及適得其反的抑制作用。未事先演練、實驗性質的行為,有時可能會因此完全停止。完全開放的工作環境,以及有關個人如何花費時間的大量即時資料,可能使員工覺得自己暴露在別人眼前,也容易受到傷害。他們的行為,會因為自己被觀察而改變。他們會開始努力隱蔽自己在做的事,即使根本沒有壞事要隱瞞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