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員工職涯經驗談:《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馬丁.巴倫

職涯經驗談:《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馬丁.巴倫

Martin Baron

職涯經驗談:《華盛頓郵報》前總編輯馬丁.巴倫

馬丁.巴倫(Martin Baron)。

二十年前,《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揭發天主教教會性侵醜聞,後來贏得普立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推動那次報導的人,就是馬丁.巴倫(Martin Baron)。他並未報導或撰寫那些文章,但身為總編輯,他領導同仁追求卓越,激發了他的調查報導團隊〔這段故事後來拍成電影《驚爆焦點》(Spotlight),由李佛.薛伯(Liev Schreiber)飾演馬丁.巴倫〕。巴倫在2013年成為《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總編輯,任內帶領《華盛頓郵報》贏得十個普立茲獎,並經歷川普總統的任期。堅信「民主在蒙蔽中煙滅」(Democracy dies in Darkness)的他,在今年初退休。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擔任過兩次眾所矚目的高壓力職務後,卸任的感覺如何?

巴倫答(以下簡稱答):我覺得很輕鬆。我全力以赴工作了45年,其中二十年擔任總編輯。我想要休息一下。

問:你的團隊成員各有強烈的信念,你如何不計後果,帶領他們探求真相?

答:記者只要能用正確的方式接近受訪者,就能報導任何一個人。我嘗試透過被報導的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並評估我們是否有做到公平合理。然而,公平合理不只是對當事人而言,也應該對大眾保持公平合理,做法就是告知大眾真正的事實。核心原則是盡量告知可被檢驗、最接近真相的事實。

我們的組織曾承受極大壓力。我們經常遭受美國總統攻訐。


問:目前高度兩極化的環境,是否會傷害到真相?

答:我很憂慮這一點。各種意識形態觀點的人們,如今有時會說:「你有你的真相,我有我的真相。」我反對這種想法。當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異議。這是民主的本質。但我們必須對一套事實有相同看法。

問:記者若想用社群媒體來抒發己見,是否很難管理他們?

答:人們覺得,(在美國)過去四年發生的事,對自己產生切身的影響。但我認為,維持我們制度的可信度是重要的,我們任何人都不應破壞這種可信度。《華盛頓郵報》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