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社會破除低物價思維,推動台灣經濟新境界

破除低物價思維,推動台灣經濟新境界

破除低物價思維,推動台灣經濟新境界

ESB Professional / Shutterstock

最近三位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旭升、李怡庭和吳聰敏,以及一位財經雜誌研究員陳虹宇女士合寫一本暢銷書,名為《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由於三位教授為中央銀行的現任或卸任理事,且推薦序由現任中央銀行副總裁也是台大經濟系教授陳南光執筆,因此引起財經界讀者的注意。

此書作者認為,二十年來,壓低新台幣匯率對台灣出口貿易或許有幫助,卻也導致產業難升級的後果。此點個人深表同意,但對於政策的形成有不同看法和感觸,想藉此短文與讀者分享個人的看法,也請讀者不吝指教。

台灣曾是「匯率操作國」?

本文比較分析台灣、日本、韓國和中國等四個與美國貿易密切,又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的匯率及其物價水準變動,來檢視台灣的匯率政策。接著從194個IMF經濟體的物價與所得資料,探討台灣物價與所得關係的特殊性。再由此討論台灣低物價現象的由來、中央銀行的政策及台灣經濟的未來。

美國為世界經濟大國,但其對外貿易卻經常出現赤字,1980年代赤字大幅增加,嚴重影響其國內的生產與就業,為此美國政府積極地與其貿易逆差來源國磋商,尋找解決之道。先是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等五個工業已開發國家的財政部長和央行總裁,共同簽署協議,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日圓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有秩序性地下調,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也導致日圓及馬克的大幅升值。

接著,根據1988年《綜合對外貿易和競爭力法》(Omnibus Foreign Trade 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