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AI 時代,人才「巧」比「勤」更重要

AI 時代,人才「巧」比「勤」更重要

AI 時代,人才「巧」比「勤」更重要

MikyR/shutterstock

未來有人工智慧的加持,機器人會變得更「勤」又更「巧」。既然人類無法比機器人更「勤」,只有比它們更「巧」才能勝出。

※ Podcast由瑪利執行長品讀,提供多元視角,助您閱讀文章時產生更多啟發。

「勤奮」是台灣及儒家文化地區的特色和強項。台灣員工的年工時超過兩千小時,一直都在全球年工時最長的前幾名。我們從小就知道「龜兔賽跑」、「鐵杵磨成針」的故事,並從中學習到「勤奮」的重要,我們也接受了「勤能補拙」的傳統價值,堅信「勤奮」必能成功。

相對的,全球年工時最短的前三名德國、丹麥、挪威的年工時約1,400小時,只有台灣的七成,可是他們的工作效益強佷多。這值得我們反思,他們追求的是「巧能補勤」,是不是「巧」比「勤」更重要?我們是不是迷信「勤能補拙」,而對「拙」太包容遷就?是不是因而追求「巧」的創新突破努力不夠?

三十多年前,我在外商工作時就接受到Work Smart(巧)比Work Hard(勤)更重要的觀念。我一直都非常勤奮認真地工作,績效也很突出,亞洲籍主管通常會鼓勵我更勤奮更認真加油,而多數的老外主管反而常提醒我要放輕鬆點,「巧」比「勤」更重要。我一直以為這是東西文化的不同,我們追求勤奮工作,他們追求美好生活。我常引以為傲,後來才覺悟勤奮工作不就是為了美好生活?

「巧」和「拙」不能狹隘理解為聰明程度,「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