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內部創業家的神話

內部創業家的神話

The Myth of the Intrapreneur

內部創業家的神話

企業不只需要創新人才,還需要創新流程。
便利貼,臉書(Facebook)的「讚」按鈕,索尼(Sony)的PlayStation。這些產品都被視為內部創業力量的傳奇例子,展現了大型成熟組織內的創業創意和創新。自從「內部創業」一詞在1980年代出現後,它被包裝成一種培育創新的全方位解決方案,推銷給公司。在向員工推銷這個概念時,內部創業被塑造成一種獲得創業的創意和興奮感的方法,而且可運用的資源更多,風險更少。

內部創業者理應是叛逆人士,打破規則,逆勢對抗企業潮流。雖然這種內部創業特立獨行人士的景象相當誘人,但其實這對推動創新來說,是無效的方法。我研究大型企業的創新已超過二十年,我清楚地發現,成功的內部創業者通常比較像是迷思,而不是現實。

典型的內部創業者的經驗,看起來較不像史賓塞.席爾佛(Spencer Silver)在3M開發便利貼的情況,而比較像柯達(Kodak)工程師史帝芬.沙森(Steven Sasson)發明可攜式數位相機的情況。現在大家已經清楚知道,數位相機沒能把柯達帶入未來,而是成為一個錯失的巨大商機。

沙森在柯達的經驗顯示,任何一個人,無論多麼聰明,都不可能獨力推動足以改變遊戲規則的創新,從構想成形一直到實現構想。創新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