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先有目標,再有資料

先有目標,再有資料

強迫自己在看到數據之前,先寫下目標商業命題,由命題出發,延伸出一套思考架構。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擁有的數據不如預想般匱乏!

專案經理:「公司想要根據目前的客戶資料,做更深度的分析。」

資料科學家:「請問你們手上有什麼資料?」

專案經理:「全國最重要的一百五十位意見領袖,每人兩小時的訪談逐字稿。」

資料科學家:「所以是質化資料?那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訪談,統計關鍵字。再深度一點,我們可以用自然語言處理作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或是作關鍵字分析、行為分析,甚至建立人物誌(persona),將有相同或相似行為模式的對象,歸納為幾種類型。」

專案經理:「請問這些分析能有什麼應用?」

資料科學家:「這是針對您擁有的資料,做深度的數據科學分析,讓您了解這一百五十位意見領袖,對貴公司品牌與服務的情緒反應,與他們的使用行為。」

這是歐美資料科學家與客戶間,經常出現的對話,資料科學家建議的分析往往被忽略,或是因為變現價值不高而沒有實行。「數據科學裡的創新思考」不夠到位,往往是因為像這樣遵循傳統作法,先盤點現有的數據,才思考可以如何應用。簡言之,先看目標還是先看資料,決定了創意與想像的疆界。

商業應用價值高的「目標命題」


企業一般對於意見領袖的掌握度都不低,能夠針對一百五十位專家做兩小時的個人訪談,也代表該企業與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