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創業之路的變與不變

看到成功的創業家,我們總是欽羨不已。然而,創業背後充滿了不確定感、各種艱辛,成功的機率也相當低。不禁讓人想,如果能有一些基本的藍圖,讓創業家在混亂中釐清頭緒,不會為了爭取時效而匆促上市,是不是能省很多力,並大幅提升成功機率呢?



多倫多大學甘斯教授(Joshua Gans)領導的研究,分析了數百家新創企業,發展出一套「創業策略羅盤」的架構。這套架構,按企業預期對自己創新的掌控程度,以及與既有廠商的競合程度,將策略分為四類。對自家創新掌控程度最深的,可採取「智財型」策略;像是杜比(Dolby)音響五十多年來掌控音效技術,只用授權方式與索尼、蘋果等公司合作。對於合作傾向較強的新創企業,可採「價值鏈」策略;像是鴻海即為價值鏈裡的伙伴創造價值,它是全球少數幾家,能讓蘋果等大廠產品準時上市的公司。如果傾向和既有企業競爭,則採用「破壞式」策略;就像網飛(Netflix)打造了讓顧客方便點選各種熱門、冷僻影音的機制,產生「長尾」效果,打敗了百視達的實體店面模式。而如果想採取極致的競爭手段,並保護智財的策略,那就如臉書和Google採取的「結構型」策略;這類公司創造並掌控一條新的價值鏈。甘斯教授的這套創業策略架構,讓企業面臨抉擇時,可清晰、快速地規畫未來(見〈新創企業策略大補帖〉)。在美國創立穿戴式動作捕捉系統公司Figur8的龔南葳,在本期中分享她的創業策略。

雖然這套架構可讓創業家事先沙盤推演,增加成功機率,但還是要提醒,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