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行銷與公關說得多不如說得巧:前導廣告如何善用品牌、代言人創造消費者好奇

說得多不如說得巧:前導廣告如何善用品牌、代言人創造消費者好奇

適度製造「資訊缺口」,才能有效創造好奇。「要說什麼,要說多少?」的關鍵決策,左右了前導廣告的成效。

越來越多神秘、讓人理不清頭緒的「前導廣告」(teaser ad),以平面、電視,或網路的形態,出現在閱聽眾眼前。例如,歐詩漫在2017年推出一支沒有旁白的36秒廣告,男星黃景瑜置身持續變換的場景,目光卻一直追逐特定焦點,僅在最後出現「3月14日敬請期待 黃景瑜的真實告白」字句。

這類廣告往往會刻意隱瞞部分資訊,試圖在新產品上市、正式廣告推出前,先引起消費者的好奇心。業者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好奇」的力量,引發討論熱潮,甚至驅動消費者主動蒐集相關資訊。值得注意的是,前導廣告若是說得太多,將失去「賣關子」效果,但說得太少,也會使觀眾一頭霧水。

也就是說,「要說什麼,要說多少?」的關鍵決策,左右了前導廣告的成效。

適度製造「資訊缺口」,有效創造好奇

要有效創造「好奇」,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家喬治‧羅芬斯坦(George Loewenstein)經典的「資訊缺口理論」得到啟發。當人們對特定領域、主題或事件,「想知道」的資訊量大於「已知道」的資訊量時,資訊缺口(information gap)就會出現,人們會意識到資訊不足,進而對自己所缺少的資訊感到好奇。

不過,資訊缺口與好奇感受之間,並非「缺口越大,好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