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評估藏在KPI中的三個魔鬼

藏在KPI中的三個魔鬼

如果企業只關心KPI有沒有達成,卻從來沒有深究這當中的意義是甚麼、該如何達成、怎麼樣才合理,那麼,企業出問題恐怕只是遲早的事情。

有一段時間,「德國製造」或「日本製造」代表了的是工藝精湛、品質保證。但是德國知名車廠在廢氣排放的數據上造假,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就更不用提了,這幾年上過新聞頭條的醜聞就包括在財報上灌水的、汽車油耗測試造假的、竄改品管數據或食物製造/保存日期的……很多人討論起這些公司究竟怎麼了,談到後來,「盲目追求KPI達成」成了很多人都提及的原因之一。

但我相信,沒有人會一開始就決定要在這些事情上造假。

原因一:KPI定義模糊不清

最近部門裡出現了一段和績效管理有關的討論。我們部門負責公司的人才招募任務,所以多快可以找到人才遞補一個職缺,就變成了我們負責招募的同仁的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這個被我們拿來討論的案例是這樣的:我們公司有一個職缺,假設是會計主任好了,我們會監控這個職缺從開始找人,到我們最後找到合適的人選,需要花多久的時間。用人單位主管從眾多履歷表中篩選出條件合適的人選,請我們約這幾位應徵者前來面試,經過兩輪的面試,選定某一位應徵者,然後我們跑完任用流程,發出正式的錄取通知書,原以為接下來就是等應徵者報到,結果又過了一周,他打電話來說,他找到了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