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競爭力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一)產生了「五個必然」

自從四十年前《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勇敢地刊出拙文〈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後,兩岸顯著的對比就更容易看清: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崛起,台灣在白吃午餐與內鬥討好中逐漸衰落。從1996年台灣直選總統以來,最大的白吃午餐受益者與製造者,就是政治人物的競選政見與選民,二者都在討好聲中模糊了判斷與是非,忘記了自己的原則與責任。這些慷他人之慨地提倡「新」白吃午餐者的特色是:

以統獨、族群、正名、制憲等意識型態的議題,激化內部的分裂與少數人的情緒,來贏取選舉。

再以國家資源、納稅人的錢,以及政府舉債,不斷對特定團體、縣市、區域、年齡、產業……透過補助、獎勵、研發、施惠、公共建設等名目,製造出更多的官商勾結、地方勢力、各種財團,並且造成了獨占與壟斷的既得利益者。

接著產生了五個必然:(1)從政者的「討好」替代了「求好」;(2)既得利益者的要求愈來愈大膽;(3)只要想出冠冕堂皇的計畫名稱,經費就可通行無阻;(4)正派經營的意志愈來愈弱;(5)財政赤字愈來愈不可收拾。在民粹籠罩下,台灣正站在慌張的十字路口。




書名:《翻轉白吃的午餐—─台灣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作者:高希均
出版社:天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