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四個方法讓演講後的問答更精彩

四個方法讓演講後的問答更精彩

4 Ways to Fix the Q&A Session

事實上,演講時十次裡有九次,問答時間都是整場會議裡最薄弱的部份。
身為一名以創新為題的專業演講者,我常常在想,為什麼人們要這麼執著於在演講後加上問答時間。大部份的問答時間都是很普通的經驗:一段排在點心時間之前、不被當一回事的小插曲。我想說,問答時間的形式是既過時、又沒有功能的產物,它被不加思索地排進每個議程裡,我們真的該好好重新思考一下它的作用了。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安排問答時間本身並不是件壞事。好壞不說,大部份的會議在大多數時間裡,都讓觀眾處於「聆聽模式」,所以讓與會者有機會發表看法、讓他們跟講者有些非正式的互動,是很合理的。但事實上,十次裡有九次,問答時間都是整場會議裡最薄弱的部份。

其中的原因很多,譬如說並非所有的講者都很會應答。但最基本的毛病在兩點:觀眾的參與度不高,還有問題的品質不佳。在我的經驗裡,大概有三分之一去拿麥克風的人,提出有意思的問題。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要不喃喃自語、要不就是丟出一個很狹隘、只有發問者覺得有關聯性的問題。最後三分之一的人沒提問題,他們只是有話想說,其實這也無妨,只不過問答時間的進行方式讓他們的發言顯得尷尬。除此之外,在場95%的聽眾都還是維持在被動的聆聽模式。

針對問答時間功能不彰的問題,目前已有許多解決之道。有些人會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