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華人文化下適才適所的挑戰

華人文化下適才適所的挑戰

Dragana Gordic / Shutterstock

談到人才管理時,「個人」與「環境」是否「適配」,一直是非常關鍵的概念,而企業也以此概念判斷員工是否「適才適所」,能否發揮潛能,產生績效。然而,「適配」概念來自於西方,放在華人文化環境之下,是否會有差異?而這樣的差異,又會有什麼影響?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莊璦嘉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許書瑋、中山大學副教授王安智,以2015 年發表在《美國管理學會期刊》的研究〈東西方的適配:探索華人的個人與環境適配模型〉為依據,撰寫本文,探討東西方對於「適配」的價值差異,並藉此幫助組織檢視員工與環境適配的關鍵因素。

過去30年管理學的研究發現,「個人」與「環境」是否適配對於組織績效影響深遠,往往愈適配的員工,工作績效愈好、工作滿意度愈高、愈不會離職、並會更常表現出有利於公司的行為。所以企業無論是進行招募與甄選,還是設計制度留才,經常以「個人與環境適配」(Person-Environment fit, PE Fit)理論作為基礎,發展各種測驗、評量、課程和管理制度,來衡量個人與環境適配狀態如何?是否能夠更好?企業明白,在定義好人才時,不只要看他們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要設法找到「對的」、「合適」的人才。

研究發現1:東西方適配的定義不同

然而,儘管「個人與環境」適配的概念在西方已經深入企業日常管理,過去卻一直有個關鍵問題不曾被檢驗過:「適配理論」出自於西方,然而東西方文化下的價值體系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化差異下,人們對於「適配」的概念難道是一樣的嗎?畢竟把西方發展出的理論套用在華人企業上,不管是選才、用才、留才,都有不那麼合用的狀況發生。

2015 年,本文三位作者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提莫西.賈奇(Timothy A. Judge)以質化調查方式,訪問30位職位、專業、行業、組織文化等背景各異的華人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