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搶進未來的賺錢寶地

「破壞式技術」的一項原則,足以解釋企業在面對產業價值鏈演變時,為何常犯下策略錯誤,無法選擇正確的業務重心和資源。本文以此為基礎,提供一種工具,可評估競爭將出現在哪個領域,還可以推測未來哪個領域最有利可圖。

1980 年代初,IBM 決定把作業系統和處理器晶片業務外包出去。當時公司正處於巔峰狀態,至少看起來是這樣:它在整個大型主機電腦市場的占有率達70%,利潤更高達整個產業的95%,而且已經主導這個產業很長時間。但眾所周知的是,IBM 很快便迎來一段苦難的日子:英特爾(Intel)和微軟(Microsoft)崛起,奪得電腦產業的大部分利潤,IBM 則進入十年衰退期。

如今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很容易會覺得奇怪:「他們當時到底在想什麼?」但其實IBM 的決定,完全符合當時的正統思維,尤其是認為企業應把核心能力以外的所有職能外包出去,也就是說,任何職能,只要有另一家公司可以做得更好或用更低的成本來做,就該把那些職能賣掉或者外包。其實,當時許多觀察者稱讚IBM 的做法是策略上的傑作,更是高瞻遠矚的精明行為。

當然,後來的結果並非如此,但我們可以從IBM的重大錯誤中得到什麼教訓?其實並不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很容易得出以下的結論:「不要把接下來能賺大錢的業務外包出去。」但既有的產業競爭力模型,幾乎都無法協助我們預測,產業價值鏈哪一部分未來將產生最誘人的利潤。企業高階主管和投資人都希望能像冰上曲棍球名將韋恩.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