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危機處理的「防災領導力」

芮氏規模6.6、11.8秒、117死、60次餘震…這是今年2月6日3時57分台南大地震的悲傷數字是台灣自九二一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當智慧資通訊已經遍及在整個台灣的時候,「防災管理」卻還是用古時候聽天由命的心態面對。 就在此刻,「防災管理」已成為台灣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議題時,我們如何在災前、災時、災後,透過夠利用每一次的黃金時間,每一種資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救回多一條性命?對此,本專題邀請兩位專家,分別從「科技管理」、「防災工學」領域角度,提出對「防災管理」的觀點解讀。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洪世章,是由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借調至科技部,專長在創新策略及個案分析。他認為災難分為「事前預防」與「事後救援」,在「事前預防」上,像是《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上帝在淹水前會給人類警示,地震來臨前也是一樣,可以先用科技進行預防,例如地震來的最快的是P 波、震盪最大的S 波,在P 波到達後的8 至10 秒鐘內,就是防災的黃金時間,加上電磁波又比P 波傳的快,所以收到P 波後再以手機警示,是能夠搶到重要的時間。

運用ICT 科技先期預防災難

洪世章從管理的角度思考,提出「防災三要」:科技、系統、領導。「科技」是指用新科技防範,政府必須運用最新資通訊科技,為人民預防災難,預算是不能省的,建置費用不怕沒有用上,只怕用上的那一天。

「系統」是指災難發生時,如何建立簡潔有力的指揮體系,擅於說故事的洪世章以電影《阿波羅13》為例,從登陸任務變為救難任務,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地幫助太空人返家。

領導,鎮靜指揮眾人的能力

「領導」則是在災後救援及重建時非常重要,如同畫家林布蘭畫作《加利利海風暴》中的耶穌,在十二門徒驚慌失措之餘,能夠鎮靜的指揮,讓小船能夠在大海中安然無恙,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