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分析我的機器人上司

本文提出人形機器人最新研究帶來的見解。這些研究發現,雖然人與機器合作的情況,會根據工作形態與機器設計方式而有不同,但要真正接受這些非人類同事,首先,經理人必須接受「機器人比我們懂得更多」的現實;其次,必須信任機器運算。

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員凱特.達林(Kate Darling)在2013 年一場機器人會議中,邀請與會者跟機器恐龍Pleo 一起玩。這些電子恐龍玩具的大小有如吉娃娃,她請參與者幫他們的機器恐龍取名字,並與它們互動。他們很快就發現,這些玩具會跟人溝通:小恐龍會透過姿勢和面部表情,顯示它們喜歡人家輕撫,不喜歡人家抓著它們的尾巴提起來。過了一個小時後,達林讓大家休息一會兒。休息結束後,她發下刀子和小斧頭,請大家用來折磨他們的小恐龍,把它們劃破解體。

達林早就料到有些人會抗拒,但沒想到大家一致拒絕傷害這些機器玩具。有些人甚至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小恐龍,不讓任何人傷害它們。達林在2013 年的一場演講做出結論說:「即使知道這些擬真機器不是真的生物,我們還是會對它們發出的社交暗示有所反應。」

這種見解將塑造下一波的自動化會如何發展。正如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c Brynjolfsson;亦譯為「艾立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麥克費(Andrew McAfee;亦譯為「麥克菲」)在他們的著作《第二次機器時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 )描述的,從會在廠房迅速學習新工作的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