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重塑台灣人才經濟的戰略思索

重塑台灣人才經濟的戰略思索

針對本期〈變調的人才經濟〉一文,中研院朱敬一院士指出,我們應從全球化的觀點,思索如何才能打開台灣發展人才經濟的困局。改革賦稅與營造創新產業生態必須同時並行,而成功與否則考驗著台灣對於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觀與執行力。

〈變調的人才經濟〉作者羅傑.馬丁(Roger L. Martin)描述自1960年代之後,美國人才經濟興起,從近二、三十年來,主流經濟理論如何推動減稅,加上代理人理論(the principle of agent theory)如何給了專業經理人獲取高額報酬,這種種歷史淵源談起,分析為什麼從1980 年代中期之後,美國出現了人才快速追逐利益與機會,進而惡化了社會的財富分配。

全球化加速資源逐利

然而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作者的論述,少了「全球化」這個關鍵因素。在全球化發生之前,全世界其實並沒有這麼多的機會,可以讓資源(包括人才與資金)這麼快速地往獲利去鑽,變動也不會這麼明顯。

舉例來說, 文中提到企業經理人的薪酬以「股票獎勵」為基礎,增加了經理人投機,並惡化財富集中現象。然而,這樣的薪酬設計,本意是為了解決所有權人(股東)與代理人(專業經理人)在資訊不對稱、利益卻不一致的情況下,可能引發經理人做出不符合企業所有權人利益的投機行為;如果讓經理人也持有股票,那麼,所有權人(股東)與代理人(經理人)就有了共同的利益(aligned interest),自然可以降低投機。但「代理人理論」提出的時間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