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資本家的兩難

資本家陷入兩難:對長期繁榮來說正確的事,對投資人卻是錯誤的。 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認為,這是因為用來指導投資的工具,看不見可創造新工作與新市場的最佳機會。這些評估工具,建立在未經驗證的「資本稀有」假設上。

世界經濟從2008年嚴重衰退以來,復甦步伐一直遲滯,就像老舊機器發出從前沒聽過的怪聲一樣,連最好的技師也束手無策。看看美國的情況:即使統計人員六十個月前就宣告衰退已經結束,但美國經濟目前仍舉步維艱,成長率低,就業數字也令人失望。

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利率雖處於歷史低點,但公司坐擁龐大現金,卻不投資可能有助於未來成長的創新。這不禁讓我們思考:什麼因素導致這種行為?是缺乏良好的投資機會,或是決策主管沒能發現這些機會?這種行為模式與整體經濟疲弱有何關聯?是什麼阻礙了成長?

大多數的成長理論,都是在總體經濟層次發展出來的,這就像站在三萬呎的高度。以觀測創新與成長的相關性來說,這是很好的角度。然而,如果想了解是什麼造成成長,你就得匍匐進入公司內部,而且是進入公司投資人與經理人的腦袋中。本文是以克里斯汀生2012 年底發表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篇文章為基礎,嘗試透過觀察公司的經驗,從頭開始形成一項理論。

大約一年前,我們邀集修習哈佛商學院「建立並維持成功企業」課程的同學與校友,加入我們這項計畫(見「研究新方法」);這群人分別代表全球化公司、創業、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樣本。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