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重新思索企業存在目的

社會企業因應社會需求而生,反映人們對於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弊病的反思;台灣社會企業發展雖然步伐較慢,但社會企業家所展現的熱情、務實與創業家精神,將重塑人們對於社會企業的刻板印象。

社會企業因應社會需求而生,反映人們對於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弊病的反思;台灣社會企業發展雖然步伐較慢,但社會企業家所展現的熱情、務實與創業家精神,將重塑人們對於社會企業的刻板印象。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在 2009年成立,是第一個關注本土社會企業發展趨勢的學術社團。你觀察到,屬於台灣本土的社會企業特色是什麼?

胡哲生答(以下簡稱「答」):社會企業有兩個形式上的差別,一種是,企業創業就是為了解決社會議題,一開始成立目的與一般以營利為目的企業不同。像是我們經常稱頌的「鄉村銀行」創辦人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孟加拉家鄉看到眾多窮人,覺得只要拿出一點錢借給這些貧窮婦女,就可以幫助脫貧,因此創造的互助借貸服務模式,屬於社會事業創新或是社會市場開發,經常出現在貧窮國家。

另外一種,則是從非營利組織( 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改革出發,過去,許多非營利組織做的事雖然讓人感動,但不能自給自足,必須仰賴政府補助或外界的捐獻,為了自主性與永續性,非營利組織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概念進行改革。英國就是代表。

台灣社會企業形態,根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