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資本創投大瘦身

創投業已有十年未見起色,如果它想在創新發揮影響力,並為投資人創造扎實的報酬,就必須經過徹底的結構調整。
創投業在過去曾呼風喚雨,現在卻快要難以為繼了。過去十年來,他們的每季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RR)都很慘澹。內部報酬率是判斷創投成功與否的主要衡量指標,目前創投業的內部報酬率只有個位數百分點,有時甚至是負數。許多創投公司吃力地行銷新基金。投資標的首次公開上市(IPO)原是他們主要的獲利來源,現在這種案子少之又少。而他們的備援策略,就是把投資標的賣給其他公司,但這也愈來愈難做,價格更是直直落。以往只要兩年就賺錢的投資,現在要花六至十年才能變現。

2010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篇關於財力薄弱的初創企業報導提到,專家預期「創投資本家搜尋與支持潛力年輕企業家的作用,將逐漸萎縮」,而包括天使投資者(angel investor)在內的其他選擇,則獲得青睞。哈佛商學院的喬許.勒納(Josh Lerner)與威廉.克爾(William Kerr)做的最新研究,也支持上述論點,而且提供證據顯示,獲得天使投資者幫助的企業家,較可能至少撐上四年,同時績效有改善。創投的幸運之星逐漸黯淡,還有另一個原因: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約翰.科克倫(J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