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管理銀行家為何「忘了我是誰」?

銀行家為何「忘了我是誰」?

Who Do These Bankers Think They Are?

如果我們提升監管品質,金融業者是否就會順服,再度履行自身的社會職責?這就是美國及世界各地目前面對的挑戰,而情況看來並不樂觀。原因很簡單:銀行家管理金融資本的表現或許很糟糕,卻很擅長從政治的資本投資當中獲取報酬。自從這場危機爆發以來,他們使盡政治力量,抗拒當局約束他們的劣行。
如果我們提升監管品質,金融業者是否就會順服,再度履行自身的社會職責?這就是美國及世界各地目前面對的挑戰,而情況看來並不樂觀。原因很簡單:銀行家管理金融資本的表現或許很糟糕,卻很擅長從政治的資本投資當中獲取報酬。自從這場危機爆發以來,他們使盡政治力量,抗拒當局約束他們的劣行。

長期以來,銀行業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一大支柱,業者頗為自豪有辦法管好風險,同時充分提高收益。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以激勵員工為宗旨的薪酬制度。當然,如今回想起來,導致經濟急轉直下、摧毀公眾信心的,正是銀行業者的種種做法。

身為經濟學家,我一直都很關切銀行業的激勵制度。隨便看看也能發現,這制度集中於獎勵短期績效,經理人犯錯不必承擔全部後果,這種種做法必然會引發短視行為與過度冒險。事實也正是這樣。財務槓桿超過三十倍,也就是說,資產價值只要下跌4%,銀行的淨值就會損失殆盡;跌幅如果小一些,業者很可能就無法符合基本的資本充足要求。想了解這種風險,想想美國房市跌了多少:美國平均房價自2006年創歷史高點以來,下跌了30%以上。

但這還不是最糟的。薪酬通常會隨著股價上揚而增加,因此銀行業者很有動機提供扭曲的資料,以便美化他們的績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