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史風險管理新利器

經營企業,一定會有風險,因此,如何面對,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當然,一遇風險就縮手,絕對是安全的做法,可以在危機中全身而退;然而,如果能積極迎向風險、掌握風險,反而更能把危機變轉機,創造下一波成長利多。
遇到危機時刻,風險的問題通常會成為熱門話題,但事態平靜後就消聲匿跡。撰寫本文的此時,全球銀行體系正面臨重大的信用與流動性危機。次貸、結構型投資工具與「低門檻」貸款(“covenantlite”loans)的損失,導致信用緊縮,可能因而引發全球經濟衰退。過去一年來,大型金融機構打消的壞帳近四千億美元,全世界的中央銀行都啟動緊急對策以回復流動性。類似的危機其實殷鑑不遠:1980與1990年代美國儲貸機構(S&Ls)倒閉、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股市大崩盤、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引發國債違約償還,拖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崩解、2000年網路公司泡沫化、2001年恩隆(Enron)案導致民間電力公司倒閉等。

簡單來說,風險永遠在我們身邊,企業主管對此必須清楚體認。但由於風險管理研究愈來愈著重數學模型,對財務與金融服務業以外的人士來說,這方面的探討與研究顯得難以理解。正因如此,許多企業經理人對過去三十年來出現的強大風險管理工具與市場,都敬而遠之,因此放棄了創造價值的大好機會。

本文的目的,在於協助經理人了解這些市場與工具的好處與局限。我們會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