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優勢資源戰

優勢資源戰

GettyImages/TDI

以資源為基礎的策略觀,自1990年代以來,與波特的競爭策略架構、普哈拉的核心能力理論,共同成為策略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思想鐵三角。 《哈佛商業評論》特選此篇經典文章刊出,提供思考成長策略的另一角度。

十年前,我們以為自己對企業策略已經瞭如指掌。有許多工具讓策略在企業總部層級和其下的事業部層級,更為嚴謹制定更具正統性的策略,像是投資組合規畫、經驗曲線、市場策略對獲利的影響(Profit Impact of Market Strategies, PIMS)、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五力架構等。像奇異(GE)這類的一流公司大幅擴編策略規畫相關人員,就反映出企業對策略規畫的價值愈來愈有信心。提供策略有關服務的顧問公司也快速擴展,普遍獲得認同。然而時至今日,情況已經大不相同,過去十年的混亂局面,耗盡策略規畫者的戰力,在許多方面,企業策略都飽受攻擊。

規畫趕不上變化

在事業單位的層級,全球競爭與技術變革的腳步太快,讓經理人疲於追趕。市場的變化愈來愈快,經理人抱怨策略規畫不夠靈活、反應太慢。在企業總部的層次,策略規畫也變得問題重重。1980年代,企業往往因為同時經營好幾個事業部,破壞了本身的價值,但那些事業部在以往卻非常符合公司對成長和市占率的要求。許多企業巨人面臨組織層級較少的小型競爭對手威脅,不是遭到毀滅性的挫敗,如IBM、迪吉(Digital)、通用汽車(GM)、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