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救災有限公司

在天然災害或其他災難發生後,企業能夠出錢出力,熱心參與救災,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是企業如果能在災難發生之前,就和救援組織合作,共同擬定準備計畫,會是比事後慈善捐贈更好的做法。
2004年12月26日,南亞發生大地震, 並引發海嘯, 造成22萬7千人喪生,170萬人受災。全球捐獻總額超過130億美元,各界發起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救援行動。

私部門的響應史無前例。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的資料,聯合國向全球的機構和個人募得大約25億美元,約占聯合國募款總額的50%。美國商會報告說,美國公司捐助超過5億6500萬美元:其中包括2億7300萬美元的現金捐款,7900萬美元的員工捐款,價值1億4千萬美元的實物捐贈,7300萬美元的客戶捐款。企業總裁和員工都希望以實際行動來減輕海嘯災區居民的苦難。

救援組織主要尋求現金捐款,因為現金是最有彈性的資源。許多國際性企業希望做得更多,包括贈送物品、提供通訊和資訊科技支援、出借物流人員和經理人。但是這些行動很快就暴露了公私合作救援系統的諸多缺失。沒有詳盡的清單讓企業知道誰需要什麼。沒有機制記錄哪些公司在何處有什麼資源。由於災區遼闊,災情嚴重,救援組織的人力吃緊,往往難以處理非金錢的援助物資,因為沒有人手可以評估或接收來自非傳統救援單位的物資。

有苦勞沒功勞
載來無用物資,耗油誤航班

儘管救援組織提出警告,不要運送不在需求清單上的物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