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市場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的「績效」

以市場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的「績效」

以市場機制提升高等教育的「績效」

Tom Wang / Shutterstock

又到了畢業旺季,在防疫三級警戒下,多數學校採取線上視訊方式舉行畢業典禮。不論是大學或研究所畢業,也不論疫情會持續到何時,走出校門,終究要進入職場。對企業用人單位來說,可能又要陷入既喜且憂的循環。

一直以來,學用相符是業界希望與學校彌平的鴻溝,但是基於種種因素(大致包括教改方向、少子化、學校經營策略等),這道年年求職季的必考題,似乎一直找不到最適解答。

職場新鮮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同系所有不同的專業,但社會對職場新鮮人的普遍期待,應是在學校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家常批評學校教的不符日後工作上的需要。事實上,以現今快速變化的經營環境,連企業主都得絞盡腦汁思索對策,要求老師教出一就職便能獨當一面的學生,不切實際也過於苛求。老師的主要任務,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

遇到問題,我們要先定義問題、了解問題的真正成因,進而找出解方與執行手段;這可能是個冗長的過程,其間也要不斷地修正。如果錯將現象當作問題,只會頭痛醫頭、盡耗虛工。對碩士生而言,若能訓練出這樣的態度來撰寫論文,日後遇到工作上的難題,也能派得上用場。

台灣學生論述能力普遍偏弱,或許是少子化因素,讓大學幾無設防,學生程度再差也有大學可念;等到這些學生畢業後,便成為社會、企業的困擾。

教育主管官員堅守《大學法》條文,讓有心轉型升級的學校動輒得咎、綁手綁腳,但對於惡性違規、率性退場的學校卻又束手無策。主管單位管太多他們沒有能力處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