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別毀了「全球化」

別毀了「全球化」

ImageFlow / Shutterstock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CNN時事評論節目主持人法里德.札卡瑞亞,全面檢視疫情引發的自然環境與生物危機,以及數位經濟的崛起、混亂的世界秩序等議題及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在數年後才會逐漸揭露,但札卡瑞亞的論述,可幫助讀者預先理解疫後時代的世界樣貌,到底會如何?

2020年3月31日凌晨,感染2019冠狀病毒的魯伊斯(Liliana del Carmen Ruiz)病逝了。她是阿根廷西北部的小兒科醫師,才52歲,但可能因為有潛在疾病而更容易受感染。她沒有旅遊史,在檢驗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之前,還被誤診為登革熱。她的父親是一名麵包師傅,母親是一名家務工。她得過癌症,在哥多華(Córdoba)獲得醫學學位,然後回到家鄉拉里奧哈省(La Rioja)工作。魯伊斯是該省已知的首位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也是第一個死亡病例。

貼標籤不能解決問題

其實,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有數以萬計的人悲慘的死去。我之所以特別提魯伊斯的故事,原因很簡單。在拉里奧哈省,離魯伊斯過世地點不遠的地方,若穿越地心到地球的另一面,正好就是中國的武漢,幾個月前第一個爆發疫情的地點。阿根廷偏遠內陸的一隅,竟然也受到了遠在12,000哩之外的野生動物市場的影響。這是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是相連在一起的,而且不是由誰說了算。

瘟疫常以某個特定的地點命名,但其實,它們完全不會只局限在某一個區域。比如1889~1890年的「俄羅斯流感」(Russian flu)、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