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法國與美國之間,就已經因為科技巨頭的課稅問題,在引爆貿易戰的邊緣。疫情爆發後,導致科技巨頭在世界各地,進一步奪取當地公司的市場與營收。各國政府的稅收問題因而雪上加霜,美國政府又對此採取自掃門前雪的態度。本文作者呼籲各國政府與科技巨頭,能用更協作的態度共同解決問題,共創雙贏局面。
你或許還記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前,美國政府曾威脅要對香檳和起司等法國商品徵收100%的關稅,以報復法國計畫對其境內大型數位公司的營收徵收3%的稅收。法國為了避免貿易戰,同意將這些課稅延到2020年底,同時希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到時能夠提出多邊解決方案。
後來的發展並非如此。相反地,全球迅速變得更加複雜。當全球各國政府展開因應疫情的大規模援助行動時,稅收也大幅短缺,情勢導致一場國際貿易大戰似乎無法避免。如果以前就很難找到共識,現在或許讓人覺得是不可能找到的。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透過具有歷史意義的協同合作來解決。
我們怎麼會走到現在這個地步
世界銀行(World Bank)估計,2020年的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會減少5.2%,這將是數十年來全世界最嚴重的衰退。由於投資減少、工作與就學流失導致人力資本遭到削弱,還有全球貿易和供應鏈都變得四分五裂,因此在接下來幾年中,新冠疫情將進一步對國家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各國政府必須付出極大努力,以緩解經濟下滑,並對本國的公民和企業提供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支援。
長久以來,Google、蘋果(Apple)、臉書(Facebook)和亞馬遜(Amazon)等數位巨頭(合稱GAFA),發現了創新的方法,以減少支付給外國政府的稅款,這可能是外國政府稅收減少的一項因素。與當地實體公司不同的是,數位大型公司的營業不需要實體的基礎設施、工廠或倉庫。它們缺乏「固定營業場所」,因此,任何政府都很難在任何區域,確認它們的營業範圍或經濟活動,更不用說計算它們的獲利和徵收稅款了。此外,數位公司的主要成本是開發智慧財產,而非勞動力、原物料或能源。它們可以藉由轉移本身的智慧財產及收取高額的權利金,輕易地把成本(因而也包括獲利)從高賦稅國家轉移到低賦稅國家。所以,數位大型公司目前是創新的「移轉訂價」(transfer pricing)和「收入移轉」方案的最大使用者之一。
從當地公司移轉到數位大型公司的這種經濟活動和稅收基礎轉移,已經持續了十多年;新冠疫情只是加快這種轉移的速度。諷刺的是,當新冠疫情期間各國受損的同時,各家數位巨頭卻進一步從當地公司手中,取得了市場與營收的占有率。在這次危機當中,大型數位公司的績效極為出色,加快了全球稅收的轉型。例如,亞馬遜接收了原本由當地零售商入帳的大部分獲利,而那些零售商原本會在獲得那些利潤之後,繳稅給當地政府。新冠疫情也對當地報紙及它們的廣告營收,帶來了毀滅性影響,這類營收目前已轉移到臉書和Google等數位大型公司。因此,各國政府面對雪上加霜的情勢:它們必須資助當地的經濟復甦和社會福利,卻無法從竊取其稅基的數位巨頭那裡,得到足夠的稅收。各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向數位巨頭尋求協助,以便至少解決政府的部分預算赤字。
同樣地,如何更公平地向數位大型公司徵稅的相關討論,也已經進行了十多年;新冠疫情創造了新的急迫感。大約有137個國家一直努力與歐盟(EU)和OECD合作,尋找集體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的核心,是對數位巨頭徵收以營收為基礎的課稅,亦即本土公司付給數位巨頭的總營收的固定百分比。這套系統有兩個優點。首先,它消除了計算獲利的必要性,而移轉訂價方案可能會減少獲利。其次,扣除稅額和支付給當地稅務機關的重擔,是由當地人或公司來承擔,外國政府就不必一直追究不受其行政管控的公司。美國之前一直參與這些協商和討論,直到6月時退出。
缺少了美國的合作,加上新冠疫情在全球各地肆虐,因此許多國家已經推行自家的單邊解決方案,導致稅收爭端和貿易緊張局勢的風險惡化。例如,奧地利最近對數位廣告收入開徵5%的稅。印度和英國已經開始徵收2%的稅,而且溯及既往。西班牙正在立法,準備開徵3%的稅。加拿大正在考慮徵收3%的稅。義大利則已經開徵3%的稅,並且溯及既往。
以營收為基礎的新稅制重擔,極大比例是落在美國的數位公司身上,所以美國政府威脅要報復那些施行自家貿易限制和關稅的國家。美國啟動一系列的貿易調查,以了解這些行動是否構成不公平的貿易做法。受到影響的國家包括:奧地利、巴西、捷克、印度、印尼、義大利、西班牙和土耳其,以及歐盟。如果前述的法國事件可對未來提供一些指引,那麼美國的調查可能會是一場來勢洶洶的貿易戰。值得注意的是,當美國對法國商品徵收關稅時,也會影響到購買法國起司和葡萄酒的美國消費者與餐廳。因此,美國徵收的任何關稅不只會影響到企業,還會影響到獲得外國商品和服務的美國消費者與企業。這些國家的回應做法,可能是實施自己的關稅,以及一些影響到美國出口商的措施。
接下來會如何發展
無論在任何時候,這樣的貿易戰都會對全球經濟的穩定和進步有害;當全世界需要從新冠疫情帶來的重大經濟低迷中復原時,貿易戰的傷害尤其顯著。目前全球經濟已經面臨中美冷戰,以及新冠疫情肆虐導致的全球貿易和供應鏈結的四分五裂。此外,衝突對抗式的做法,也會妨礙全球各地的技術進步。外國政府可以引發毫無根據的恐懼,阻擋數位服務的擴展,以及制定保護性的法律。這種做法不只會損害經濟復甦,也可能讓數位大型公司錯失潛在的營收與市場成長。
目前,顯然是該讓較為冷靜的頭腦主導事情的發展了。美國必須恢復參與國際事務,在OECD的多邊討論中扮演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威脅要阻撓這個過程,同時坐視不管。美國以外國家也必須更有耐心,把實施時程至少延後到今年年底,OECD已承諾,到那時會採取更通用的解決方案。而數位巨頭則必須提高意願為世界經濟福祉做出貢獻,這對於它們自身的成長和獲利極為重要。畢竟在新冠疫情期間,數位公司的股東在自己的投資上已經獲得了龐大報酬。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最近表示願意支持歐洲的稅制改革,並承認臉書「有可能必須繳更多稅」。協作程度較高的做法,對所有人都會是雙贏的解決方案。
(蘇偉信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