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可成洪水樹奪冠,儒鴻洪鎮海獲利最強,聯發科蔡明介市值成長第一

台灣百大CEO分析篇》科技業占近半壁江山,傳產生財力驚人!

可成洪水樹奪冠,儒鴻洪鎮海獲利最強,聯發科蔡明介市值成長第一

可成洪水樹奪冠,儒鴻洪鎮海獲利最強,聯發科蔡明介市值成長第一

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成為本屆台灣最強CEO;蘇義傑攝。

2020《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台灣CEO 100強〉評比正式出爐!〔調查/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娜娜.馮柏努斯(Nana von Bernuth)團隊、遠見研究調查〕

本刊自2016年起,與英文版〈全球CEO 100強〉採取相同調查方法,並委託相同調查團隊: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兼任教授娜娜.馮柏努斯(Nana von Bernuth),協同來自11策略與管理公司(Eleven Strategy & Management)的資料顧問專家共同完成。

台灣《哈佛商業評論》每兩年推出一次台灣最強CEO排行榜,前兩屆只有五十強,今年進入第三屆,並擴大為一百強,前一百強公司市值超過10兆,占台灣上市公司總市值比例為34.97%。

百大CEO公司市值占台灣上市公司總市值比例為34.97%。

比照英文版調查方法,先從台灣所有上市公司中,選出市值前三百大企業領導人,剔除任期不滿兩年或有犯罪紀錄者,再選出「總股東報酬率」和「市值變化」兩項指標表現優異的前一百位領導人,顯示好的領導人必須帶領企業成長,並求取股東最大利益。(詳見文末調查方法)

CEO是指企業實際決策領導人。根據台灣企業的實際運作情況,實際領導人的職稱,可能是董事長、總裁、執行長或總經理。因此,今年台灣百大CEO的職稱,包含以上各種可能。

科技業占半數,女性掛零

今年調查結果出爐,反映出台灣真實的產業現況。

首先,在百強中,科技產業領導人的占比最高,達47%。占比第二高的是傳產製造與精密機械業(24%)。顯示台灣仍是科技掛帥、製造王國。

百大CEO中,金融業八家入榜、食品相關產業與建築工程業各是五家及六家入榜。(見表1)

由於科技產業占比高,百大CEO中,擁有工程學位者的占比高達40%。至於擁有經營管理相關學歷者(MBA與EMBA),也有24%。

40%百大CEO有工程學位。
24%百大CEO有MBA/EMBA學歷。

其次,百大CEO中,屬於第一代創業家的比率占50%,顯示許多優異企業,仍由第一代兢兢業業經營中,未來勢必面臨接班傳承的挑戰。

89%百大CEO為創辦人或企業內部升任。
50%百大CEO本身就是企業創辦人。

可能因為是創辦人居多,本次百大CEO的平均年齡是67歲,逾八成在60歲以上(見表4)。

百大CEO的平均年齡為67歲。

百大中,除了一半是創辦人外,其他39%是內部升遷,包括二代與家族姻親接班18%、專業經理人升任占21%。顯示台灣企業領導人多數得內部自己培養,外聘空降並不容易。

18%百大CEO是家族企業二代或姻親接班。
21%百大CEO為內部專業經理人升任。

本屆百大名單中,有三個CEO分別以兩家公司雙入選。一是徐旭東,分別以遠傳電信、裕民航運入榜。二是陳泰銘,以國巨、奇力新入榜。三是羅智先,因統一超及統一企業雙入榜,展現卓越的領導力。

本次還有一個特色,就是百強中,全部都是男性的天下,女性CEO掛零,顯示女性職場天花板仍然存在。

百大CEO中,女性為0。

可成董事長洪水樹首奪冠

本屆排行榜冠軍是可成科技董事長洪水樹。過去兩屆排名,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與鴻海集團前董事長郭台銘始終維持在前二名,緊跟在後的是可成科技洪水樹,保持兩屆第三名。今年,由於張忠謀與郭台銘已退休,洪水樹首度奪冠。

創辦於1984年的可成,從台南鋁合金壓鑄的中小企業起家,逐步成長為營業額近一千億的大型企業。核心本業筆電、平板、手機機殼業務,看似小產品,由於技術獨特與領先,卻能創造出高獲利。

二十多年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洪水樹,看到父親的鋁合金壓鑄工廠出現危機而回鄉接班,投入當時技術尚未成熟的鎂合金,前十年歷經了一段慘澹歲月。

但今天的可成,不但是台灣首家以鎂合金機構件製作筆記型電腦的公司,更成為全球3C產品鎂合金壓鑄件的代名詞。自洪水樹於1997年接任董事長至今年4月底為止,公司市值成長了2,208億元,總股東報酬率則為2274%。

業界分析,洪水樹成功的主因是專注本業,全力投入新材料和新產品的研發,雖然一開始連材料和設備都難以取得,他卻不曾放棄。即使後來成功開拓市場,可成的擴張也相對保守,少有投資或併購消息,直到今年,一向低調的洪水樹,才在法說會等場合談論投資或併購的想法,但目前仍多在評估階段。

可成近日最受外界關注的新聞,是出售占營收四成的大陸泰州廠。外界解讀可成要退出蘋果供應鏈,而且短期內會明顯影響營收。洪水樹本人強調,現在是一個改變發展策略的時機點。這位冠軍CEO下一步如何走,值得關注。

緯穎嶄露頭角奪下第22名

在這份台灣百強CEO名單中,屬於科技服務或科技製造類的公司占47%,共47家,顯示台灣仍是以電子科技相關企業為支撐力道。

47%百大CEO是電子科技產業。

前十名中唯一的非科技業是紡織大廠儒鴻企業。創辦人兼董事長洪鎮海蟬聯第五名,他也是總股東報酬率的冠軍,經產業波動調整後的總股東報酬率高達9460%,較第二名長虹建設董事長李文造的5516%,高出約72%(見表2),獲利能力驚人。

圖/儒鴻企業創辦人兼董事長洪鎮海;蘇義傑攝。

不過,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認為,雖然科技產業發展仍舊強勢,但台灣未來的亮點應該會愈來愈多元,因為許多非科技產業也都在尋求科技化和智能化,積極導入AI和自動化生產設備,如果有愈來愈多企業發揮轉型成效,可望為台灣企業帶來更多活水。

新台幣1022億元為百大CEO的平均市值成長。

至於市值成長前十強,由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勇奪第一,任內市值成長8,723億元。股王大立光林恩平,從父親手上接手後,也在任內創造市值成長5,289億元(見表3)。

圖/聯發科創辦人蔡明介;蘇義傑攝。

另外,觀察本屆榜單的領先群,前20名有19個是上兩屆入榜50強的老面孔。而前十名中,有七名連續兩屆維持在Top 10。新進入前十的劉克振(研華)、蔡篤恭(力成)、焦佑衡(華新科),上屆名次也在15名之內,顯示強者恆強,態勢明顯。

日盛投顧總經理鍾國忠分析,本次入百強榜企業,都是台灣的長青樹,具備高毛利、高營利率的特性,競爭力強,因此也多具備市場話語權。

本屆新進榜名單中,值得注目的是伺服器大廠緯穎,創辦於2012年,董事長林憲銘今年一下子衝到第22名。

圖/緯穎董事長林憲銘首度入榜,直接衝到22名;蘇義傑攝。

去年才正式掛牌上市的緯穎,是緯創的子公司,2019年每股盈餘(EPS)高達36.42元,上市前一年(2018)更高達38元,營收也從2014年的46億元,到2019年一口氣衝到1,636億元,成長近36倍。

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指出,在數位經濟和雲端運算影響下,大型資料中心和高階伺服器的需求大增,緯穎搭上了這個成長趨勢。

因為搭上了替代能源題材,承作離岸風力發電機水下基礎建設的世紀鋼構董事長賴文祥,也首次入榜。

「如果他還是做原來的鋼構事業,肯定進不來(排行榜),」一位產業分析師指出,能轉型又能跟到政府題材的業者不多,世紀鋼相當難能可貴。如果未來能透過與國際大型風電業者像沃旭、CIP合作,強化技術實力,世紀鋼甚至有機會打世界盃。

傳產與民生產業不容小覷

本次入榜者,除了科技與新興產業外,許多傳統產業與民生必需產業,較不受大環境波動,實力也不容小覷。

例如,食品業就有多家入榜。包括大成長城韓家宇、佳格食品曹德風、聯華實業苗豐強、台灣卜蜂鄭武樾、統一企業羅智先。至於營建與工程業,包括華固建設鍾榮昌、長虹建設李文造、中鼎余俊彥,也在股東報酬與市值成長創下佳績。

圖/羅智先因統一超及統一企業,兩度進入榜單。

華固建設董事長鍾榮昌,名列第18名,和同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建設公司很容易受景氣波動,變動劇烈,華固卻能長期穩定。因為華固有多項SOP,從買地、規畫、設計、興建到完工交屋,效率優於同業。此外,華固堅持高週轉率策略,不惜售,加速出清餘屋,不讓庫存屋流於紙上財富,因此總股東報酬率高達3154%,位居百大第4名。

第37名的苗豐強,為聯華實業董事長。苗豐強有「合資先生」的稱號,不斷進行各項策略聯盟,現在的聯華早已跨出麵粉本業,橫跨租賃、民生物資、工業氣體、石化,以及電腦資通等領域。

展望未來 兩大題材持續發酵

企業發展能否掌握新趨勢相當重要。未來將有幾個大型題材逐步發酵,包括以下兩項: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題材,是智慧製造和工業4.0。自動化、關燈工廠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已有幾家公司明顯獲益。

本屆百大CEO有多家可列為工業4.0概念股,包括研華、致茂、上銀、亞德客、牧德、德律、台達電、矽創、盛群等。

研華科技就是最佳代表。在董事長劉克振帶領下,研華從工業電腦硬體設備,轉向工業解決方案和軟硬體整合,提出物聯網平台及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解決方案,甚至跨足智慧醫院。「很多數字排名都會看到研華,講到長期趨勢也常會連結到他,」黃文清指出,研華是許多分析師研究企業轉型的重要標的。

劉克振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13名躍升為本屆的第3名,研華在他的帶領下,成長速度驚人,營收從2012年的276億元成長到去年(2019)幾乎翻倍,達541億元,獲利、EPS、股利也同創歷史新高。

第二個值得注意的題材,是5G概念股。5G話題已熱燒全球,許多人認為美中貿易戰的主軸是科技戰,而5G更在其中扮演關鍵。

5G已跳脫以往電信技術在通訊或娛樂上的功能,全面進入製造、運輸、醫療和智慧城市領域,應用面巨大,生產端也牽涉諸多企業。

在本次百強中,也有十多家可被歸類為「5G概念股」,包含上游被動元件、印刷電路板(PCB)、IC設計製造;中游的網通設備和下游的終端服務,如國巨、健鼎、台郡、台灣大、遠傳等。

網通設備唯一上榜業者是王伯元董事長(排名53),1992年創立的中磊,早在2008年就投入小型基地台研發,是台灣最早布局相關技術的公司,但當時基地台都被諾基亞、愛立信等大廠寡占,中磊一度受挫。

但隨著5G問世,因為需要大量的小型基地台來提高訊號覆蓋率,中磊長期投注的研發成果開始發酵,除了電信客戶比例不斷升高外,來自東南亞、中南美洲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訂單也明顯成長,近來已被視為小型基地台的指標企業。

CEO共同特色:帶領企業創造價值

台灣CEO 100強是以企業長期績效做為評比重點,所以入榜者必然具備眼光長遠的特質,不會在乎股價短期內的變化,而更在意長期布局,積極尋找第二,甚至第三成長曲線。

企業成功模式本來就各有不同,有些是抓到了市場趨勢,有些是轉型成功,有些是專注深化本業,有些則是多角化經營。顯示行行出狀元,各種領導人都能夠出頭天。

例如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位居第21名,以連接線組生產銷售為主要業務,布局深廣,繳出2281%的總股東報酬率。日盛投顧總經理鍾國忠表示,其實連接器並非高毛利,但是信邦握有技術門檻,且積極切入醫療、汽車,以及綠能產業的高階動力電纜連接線組,成為利基型的企業。

在這份台灣CEO百強名單中,僅管產業型態各異,CEO的領導風格也不盡相同,但共同點都是能創造長期優異的營運績效,成為台灣最穩固的經濟力量。


2020台灣CEO100強調查說明

由《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執行的〈台灣CEO 100強〉,是將英文版執行〈全球CEO 100強〉的調查方法應用到台灣,進行台灣上市企業領導人績效調查。此調查自2016年開始,每兩年在台灣進行一次,2016年和2018年甄選〈台灣CEO 50強〉,今年首次擴大甄選100強。為適應台灣在地環境,執行方法略有調整。

首先,我們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篩選出市值前300強的企業,以2020年4月30日調查截止日仍在職的CEO為對象。

為符合台灣的企業實際經營狀況,CEO是指各家企業的實際決策領導人,職稱掛名可能是董事長、執行長、總裁或總經理。

再來,比照英文版調查方法,將市值三百大上市企業中領導人,任期不滿兩年或有犯罪紀錄的人剔除。今年最終共249位進入排序。前100名即入榜2020年〈台灣CEO 100強〉。

台灣調查比照英文版,同樣委託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兼任教授娜娜.馮柏努斯(Nana von Bernuth),協同來自11策略與管理公司(Eleven Strategy & Management)的資料顧問莫蘭.史塔德(Morand Studer)和丹尼爾.柏納德(Daniel Bernarde)共同完成。

計算方式依據每位領導人任期內的兩項指標:一、產業調整後總股東報酬率(包括股利再投資),這項指標排除任何因個別產業榮景而增加的報酬;二、市值變化(調整過股利、股票發行與股票買回等因素),以經通膨調整後的新台幣做為衡量單位。將兩項財務指標分別從最佳到最差排序,再將兩項指標平均,得到最後總排名。

台灣版因為是單一市場調查,並沒有比照英文全球版,加計各別國家波動因素,也尚未將「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指標加入權重。因此,台灣版純粹以長期財務績效表現做為排名依據。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旗下《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部與遠見研究調查,負責台灣在地企業樣本相關資料蒐集,並在取得歐洲工商管理學院馮柏努斯教授的績效排序結果後,進一步分析。調查力求嚴謹,若有未臻完善之處,還請社會賢達與讀者批評指教。

(文/鄧嘉玲)

>>最強CEO金字名單,究竟誰榜上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