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資料讓銀行負責保護顧客私人資料

讓銀行負責保護顧客私人資料

What If Banks Were the Main Protectors of Customers' Private Data?

他們已經具備許多必要的技能。
收集與利用消費者個人資料的能力,向來是數位經濟中競爭優勢的一個來源。Google、亞馬遜(Amazon)、阿里巴巴和臉書(Facebook)之類的公司之所以能稱霸線上市場,就是因為他們能掌控與使用這些資料。
但消費者愈來愈關注交出資料後,引發的安全漏洞。網路攻擊愈來愈多,最好的例子,就是信用監控公司益博睿(Experian)和易速傳真(Equifax)分別於2015、2017年遭駭,更別提俄羅斯政府贊助的駭客,可能介入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愈來愈多的網路攻擊,引發了某種「抵制科技巨擘」(techlash)風潮。
即使沒有這些醜聞,所有網民很可能遲早都會因為差勁的資料體驗,在某個時間點蒙受損失:從信用卡號碼被盜,到帳戶被駭,或是個人資料曝光;從工作時冒出不恰當的廣告,尷尬不已,到發現最喜歡的航空公司向自己收取的費用,高於搭同一航班的其他人。
擔心資料被駭引起的後續行動中,最實際的就是實施更嚴格的隱私法規,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歐盟新的《一般資料保護法規》(GDPR)。我們可以想見,這個趨勢會在全世界風行。數位原住民可能會變得更注重自己資料的價值,而非更不在意。
這些趨勢最顯而易見的後果,就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