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與技術【HBR週年慶特別報導】孕育台灣製造業的平台商機

面對這樣遊戲規則完全不一樣的時代,台灣製造業的機會在哪裡?

【HBR週年慶特別報導】孕育台灣製造業的平台商機

2017年9月11日《哈佛商業評論》11週年慶,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講座教授簡禎富以「智慧製造新賽局,台灣製造的策略與挑戰」發表演講。他除了從歷史脈絡,說明工業4.0全球製造產業重組新賽局對台灣製造業的衝擊,也剖析為什麼工業3.5混合策略,適合作為台灣製造商邁向工業4.0之前的混合策略。以下為演講內容摘要:
全球產業即將要邁入工業4.0的時代!工業4.0的生產體系以「虛實整合系統」(CPS, cyber-physical system)作為基礎架構,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數位科技賦予智慧生產體系空前的「彈性決策」能力。

工業4.0與工業3.0,有何不同?

首先,就是生產的概念由大量生產下的「效率導向」、「成本導向」,轉變為有人訂貨才製造出貨的「客製化生產」。產業結構由過去的B2B、B2C,轉為有需求才生產,也就是C2M(顧客對製造商)的生產模式。

舉例來說,消費者在星巴克喝咖啡的空檔,可以透過3D列印等技術,掃瞄你的腳型,然後資料會傳回製造系統,一雙客製化的鞋子可能在消費者喝完咖啡後完成了。除了這類個人化生產,許多產業也早就執行「少量多樣」的客製生產流程。這種模式,如果製造管理沒有智慧化,是很難做到的。

虛實整合系統,賦予彈性決策能力

無論從德國知名的製造商西門子,或是Bosch 發表的工業4.0概念資料來看,智慧生產可以支持C2M生產概念,前提是製造體系已經形成「虛實整合系統」,系統自動蒐集數據,幫助電腦自動決定,到底每個批量的生產要用到哪部機器,走什麼樣的流程才能達到製造效率「最佳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