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行銷在地化行不行?

行銷在地化行不行?

Why Localizing Marketing Doesn't Always Work

行銷在地化行不行?

行銷方案要標準化還是在地化,仍是全球化企業最持久的爭論之一。本文認為,由於統計與研究方法的限制,可能導致我們過度注重在地化,忽略了「行銷共同性」。組織應從務實角度詮釋差異性的統計檢驗,來矯正這種偏差。

全球化品牌的行銷是否該在地化,一向是多國籍企業爭辯最多的主題之一。一方面,在地的品牌經理通常認為,在他們的市場裡,消費習慣不同、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同、喜好和品味不同、媒體和零售業不同,因此,他們的顧客需要有獨特的、量身訂製的、細膩的待遇。而總部的立場,卻會是失去一些本地顧客,以達到某個規模,藉以換取全球的效率,是合理的。

面臨這樣的取捨,當地的品牌經理往往會耗費大到讓總部驚訝的精力,想證明國界是重要的市場區隔變項。也就是說,消費者在不同的市場,有足夠的差異性,因此產品和行銷方案也必須調整。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他們會馬上拿出一系列最新的市場調查報告,來顯示消費者的確有區域性差異(在P<0.05),證明在他們的市場,要改變產品包裝、香味和廣告的行為,是合理的。

但萬一這些品牌經理錯了呢?要是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實際上比研究中顯示的要來得相似呢?我和我同事長期研究所謂的「行銷共同性」(marketing universals),也就是消費者行為在同一個市場區隔內,對某特定產品類別不會因文化而有差異。比如說,消費者如何衡量品質,以及如何回應降價促銷等。我們的調查結果發現,用嚴謹的統計方法,要證明兩者相異的地方,是相當簡單的,但要證明相似之處就很困難。而我們並不是唯一證明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