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物聯網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物聯網解構全球產業價值鏈,已是現在進行式。面對這一波新科技浪潮,台灣產業的優勢與劣勢究竟為何?機會與挑戰又何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5月13日專訪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講座教授簡禎富。他指出,有三個類型的台灣企業,有機會在物聯網創新生態中取得成功。

物聯網解構全球產業價值鏈,已是現在進行式。面對這一波新科技浪潮,台灣產業的優勢與劣勢究竟為何?機會與挑戰又何在?《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5月13日專訪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講座教授簡禎富。他指出,有三個類型的台灣企業,有機會在物聯網創新生態中取得成功。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問( 以下簡稱「問」):一般認為,台灣製造業因為同時有硬體製造優勢與數位軟體實力,有機會在新的物聯網生態中取得一席之地。您同意這樣的看法嗎?為什麼?

簡禎富答(以下簡稱「答」):其實台灣硬體、軟體(能力)固然有優勢,也都有不足之處。先談硬體,台灣的製造與科技產業以代工為主,製造與供應鏈管理還是一種核心能力,但是與德、日等先進工業國家相比,我們工業基礎能力較為薄弱。

台灣的軟體產業則有更大的不足。我們IC 設計業吸收了大部分資訊人才,但可惜過去我們沒有建立起完整的軟體產業,也錯失了發展類似像思愛普(SAP)這類特殊應用軟體企業的時機。

在軟硬體都不算特別強的情況下,台灣產業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是因為在既有的全球供應鏈的分工上找到了對應的利基和定位。硬體方面,我們能將人家設計出來的東西,以更快、更便宜、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