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不確定性善策者因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

善策者因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同時是國內著名的決策學者,自成一家之言。他所提出的「見、識、謀、斷、行」決策理論架構,從 1983年,他擔任交通大學副教授時期就開始萌芽,2003年,他的著作「決策—見識謀斷」出版。他跨足行政、企業與學術的豐富經歷,讓他的決策立論格外有說服力。
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同時是國內著名的決策學者,自成一家之言。他所提出的「見、識、謀、斷、行」決策理論架構,從 1983年,他擔任交通大學副教授時期就開始萌芽,2003年,他的著作「決策—見識謀斷」出版。他跨足行政、企業與學術的豐富經歷,讓他的決策立論格外有說服力。

這次他應《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之邀,從彼得.杜拉克〈催生有效的決策〉一文出發,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探索決策者應該如何「做對的事,也把事情做對」,達到決策最佳效果。

1986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世異備變話創新──談彼得杜拉克的歷史及社會哲學〉。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前一年農曆春節,我剛讀完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創新與創業家精神──實務與原理》(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Practice and Principles),這本書引發我對他一路走來思路脈絡的好奇,開始反追他從 1933年起歷年所寫的書。

西方學術界正式的組織理論,其實發展得很晚。工業革命之後,建國不久的美國展開西部拓荒,大規模興建鐵路網,開始需要複雜的管理組織;隨後在 19世紀末 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