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搶救製造業競爭力

原本為了專注在創新,而選擇大量外包的美國產業界,在經過幾十年後, 昔日的核心能力與競爭優勢卻逐漸喪失,再也無力發展攸關經濟重建的下一代高科技產品。 因此,作者呼籲應重建技術性營運能力,才有永續成長的機會。
美國努力要從目前的經濟危機當中復甦之際,恐怕會發現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1980到1990年代初期美國面臨的競爭力問題,並沒有消失。只是在泡沫年代裡,繁榮的假象掩蓋了這個問題,其實從那時到現在,美國的產業基礎一直不斷流失。美國現在終於必須正視這個問題了。如果想縮減龐大的赤字,並維持(先不談提升)國民的生活水準,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建創造財富的根源,也就是恢復企業在美國開發和生產高科技產品的能力。要扭轉競爭力每況愈下的頹勢,必須在兩方面進行徹底改變:

■政府必須改變支持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方式,增進產、官、學界的廣泛合作,處理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
■企業管理階層必須大幅調整實務做法和治理結構,不再誇大生產外包和削減研發投資的好處,也不再低估這些做法的風險。

競爭力出了問題
這二十年來,美國經濟成長的表現往往令人驚豔,普遍獲得產、官、學界的讚賞,認為這證明了「美國是否有競爭力」沒有再討論的必要,因為這個問題就和襪套、爵士樂健身操一樣過時。但事實並非如此。2000年起,美國的高科技產品貿易順差開始走下坡,而高科技產品一向是美國傲人的強項。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