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後波特時代的企業優勢

企業制訂策略與決策,傳統多以SWOT分析求解。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開始陸續發表競爭優勢、競爭定位的理論後,他所發展的五力分析等方法,迅速成為主流的策略分析工具。
企業制訂策略與決策,傳統多以SWOT分析求解。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開始陸續發表競爭優勢、競爭定位的理論後,他所發展的五力分析等方法,迅速成為主流的策略分析工具。

但是企業界也一直有人對五力分析、競爭定位等方法有意見,覺得架構扎實,但實際使用卻很複雜。美國企業界有此意見,台灣的企業也有這種感覺。波特之外,其實還有其他的理論與方法可幫助企業界分析、選擇行動方向。美國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陳明哲教授,多年建構的「動態競爭」(Competitive Dynamics)理論,就已成為策略管理學門中重要一環。陳明哲在台灣台東出生、成長,中興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達頓商學院任教。他自己形容,二十多年來,他只研究一個課題:競爭,長期專注,已成為動態競爭這個議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與諮詢人物。

競爭優勢:短暫而動態
動態競爭研究聚焦個體企業,研究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對抗行為(inter-firm rivalry)。此一學門要了解企業如何採行競爭活動,由此激發對手的反應,進而形成連續的行動與回應(actionresponse)系列行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