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所有「我們」,也有「我」

有「我們」,也有「我」

Balancing “We” and “Me”

最好的辦公室空間,是既能讓員工合作無間,又能讓個人不受干擾。傳統觀念以實體因素界定隱私,今日則是指個人控制資訊與刺激的能力。本文透過隱私的新觀念,探討工作空間的設計,並指出如何平衡團隊合作與個人隱私。
開放式辦公室(open office)近來遭到許多批評,但仍是工作空間設計的主流,原因在於它能增進合作、提升學習,並培養出強大的組織文化。其實,開放式辦公室的概念無可厚非,只可惜執行起來不如人意,有時就連增進合作都做不到。人與人的合作,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節奏感。人們需要一個人全神貫注,或是兩個人相互激發想法、共同處理訊息;然後,以團隊工作的方式發展這些想法,或是形成共同的觀點;接下來,他們又會化整為零,進行後續的步驟。合作任務的難度愈高,成員就愈需要一段一段的獨處時間來思考、充電。

企業界數十年來一直努力嘗試,在工作空間的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尋求最能促進團隊合作的平衡配置。我們的研究發現,1980 年的美國企業員工,85%表示需要可以專心工作、不被干擾分心的空間,而且有52%表示缺乏這樣的空間。企業聽到員工的心聲,於是,無數牆面高聳的小隔間,成為企業界普遍的景觀。1990年代晚期,潮流開始轉向,只有23%員工想擁有更多隱私,50%表示需要多跟他人接觸,40%期望更多人際互動。企業的因應之道,是調整工作場所的分配方式,闢出更多有助於合作的開放式空間,縮小專屬於個人的工作空間。但物極必反,我們